烹制家族传承的食谱,或整理值得珍藏的家族照片与故事;尊重自身出生与成长的根源,方能筑就更坚实的人生基石。
这个周末,大风降温,一个人在北京的家里,先准备明天讲课的内容,又收拾了几件女儿需要的东西,然后到附近的湿地公园散步。
中午时分,太阳正好,但是,风却烈烈。坊间有云:北京的晴天大部分都是被风吹过来的。午餐时间到了,想起自己的少年儿童时期,父母也还很年轻,他们俩虽然经常拌嘴争吵,但是更经常的是他俩仍然可以放下前嫌举案齐眉,而且在厨房做饭配合得非常默契。
特别是过年过节那些繁复的硬菜,更是需要夫妻二人心有灵犀密切配合。比如当地的经典菜系正定八大碗,在我们自己家的春节宴席餐桌上要有更高水准的十二碟凉菜、十二盘热菜、十二碗蒸菜、一大锅煮水饺,当然,更要有源源不断的糖果瓜子花生热茶来招待亲戚朋友。
中秋节,也是父母在厨房协同作战的好时光。晚饭之后,孩子们都趁着月色跑出去找小伙伴儿们玩了,夫妻两人清洗了锅碗瓢盆之后继续在厨房的案头忙碌。记得我十来岁时的那年八月十五日晚,皓月当空,妈妈爸爸一位在冒着青烟的灶台边弯着腰擀面剂子,一位在旁边搅拌着青丝玫瑰花生五仁馅料,两人协同把馅料包进面皮后再搓得溜圆,然后放进木质的模具按压,再翻过来扣在案板上,制作月饼的工作流程就大功告成。
月色如昼,毋庸掌灯。儿时中秋节的月亮很圆很亮,等到我们从街上玩得累了跑回来了,热腾腾的大大的圆圆的月饼也就出炉了。吃饭的方桌还摆在皓月当空的院子里,母亲左手倒右手地把很烫的月饼放在桌上的油纸中央,再用刀对切成八块儿,每个孩子分一牙儿捧在手心里小口小口地品味。
这样的日子,真的是太甜了。父母亲手制作的月饼甜甜香香的味道,至今仍是我吃过的全国各地各种品牌都不能比拟的。
父母配合默契的春节和中秋节大餐之外,还有很多日常改善生活的家族食谱,比如高难度而复杂的炸油条。记得父母会和那种加了白矾的特别特别软特别糯的面团,初成之后还要在面盆中加点食用油继续揉搓,然后揪出来一小块试着拉伸而且能拉得很长很长,显然非常有弹性。灶间火燃烧得正旺,其上是口烧得很热的油锅,母亲添火添柴,父亲则在很长的面团上用刀刻出两个孔后迅速扔进锅里,动作非常迅速麻利,听到滋滋三五声之后,热热的油条油饼就出锅了。孩子们被高声喊到灶前,排着队围着聒噪馋涎欲滴,一人发一只油条边吃边跑边跳边闹。
我想,那就是天下最好的美食了。
记得六七岁左右的时候,家里的日子比较拮据窘迫。那时候肯定是吃不上油条油饼的,不仅食用油紧缺而且粮食也要精打细算。父母在繁重的劳作之余能够到厨房做手擀面的汤面就算是很好的伙食了,从冒着青烟的厨房端出一锅汤面来,每人盛上一碗,上面稍微点上两三滴油花儿,还有几片碎葱花儿,再夹上几筷子素菜,简简单单,亦可果腹。
平素,父亲在外面奔波,母亲就常常在厨房唱独角戏,她一个人和面、切菜、点火、烹饪。蒸馒头、包包子、手擀面、烙饼,这些当时只道是寻常的家常便饭的工序其实也很复杂烦琐,况且,家里人口众多那么些嘴都要吃饭,由此可以想象,母亲的厨房工作是很复杂很辛劳的。但是,无论如何,母亲总能像变魔术似的把看似寻常的食材做成香喷喷的美味。
现在回想起来,那样的盘中餐是最难得最难以忘怀的,那样的配置、风格、味道和烟火气,陪着我们长大滋养着我们成人,从儿童到少年到青年再到成年。
今天,本来想在外面用餐,更不想亲手做晚饭。但是,散步时思来想去还是回家到厨房沾沾油烟。戴上围裙,挽起袖子,看到案边还有前不久从附近超市买回的大袋面粉,于是,就拉开橱柜找到和面的盆,再拧开自来水用杯子盛满,然后就开始和面,水多了就加面,面多了就加水,循环往复,终于成团。
面和好了,打开冰箱,发现还有上次从老家带回的葱和白菜,正好可以做葱油饼。固然,楼下就有间清河肉饼店但是暑假期间与女儿浅尝辄止,再也不想光顾,还不如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从冰箱拿出两段葱,用刀小心翼翼切碎备用,然后用擀面杖把面团擀得平薄,撒上油盐和葱花并抹均匀,再卷起来,切成三个小剂子,再一一擀平摊薄,点火,放入油锅,三五分钟,一只圆圆的烫嘴的葱花饼竟然成功出炉了。
仿佛若有儿时母亲厨房的味道。而今,父母都已远行,我却回归得比二老健在时频繁起来,因为要照顾爸爸精心装修的房屋和栽培的花木,更想多创造机会重温少年儿童时期的人间烟火。在循环往复的途中忽然醒悟,生命中最基础最重要最难忘的家族仪式感就是柴米油盐薪火相传。

《素描碳中和》书稿中有篇关于能源互联网的创新经验,其创始人系清华大学物理学张教授,他说:我们现在所倡导的新能源就是老百姓所关注的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中的第一位——柴。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小学、中学、大学、硕士、博士后研究以及工作期间的太长太久的食堂生涯,导致“君子远庖厨”,其实远离了生活的温度。
上次回老家,主要收拾锅碗瓢盆和柴米油盐,在父亲生前居住了近十五年的房子里挽起袖子加油干,并忆苦思甜跨世纪的起承转合以及成长路径的跌宕起伏平平仄仄。从早忙到晚,竟然清洗了近百只碟子盘子和碗。
民以食为天,柴米油盐,薪火相传。(张闻素 《素描碳中和:构建气候经济体系的拼图》书籍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