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要闻聚焦
  • 品牌快讯
  • 品牌创新
  • 品牌活动
  • 品牌发布
  • 品牌风采
  • 品牌文化
  • 视频专区
  • 专家观点
  • 人物访谈
logo 品牌文化
  • 中宏网品牌首页 >
  • 品牌文化 >
  • 正文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陈光龙书法艺术探索

2025-04-09 18:46:24 中宏网品牌
分享到: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清明,位于仲春与暮春之交,既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五个节气,亦是中华民族重要的传统节日。据《历书》载:“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为清明。”其名取自《淮南子·天文训》“清明风至”之说,既指天清地明的自然景象,又暗含政治清明的社会理想。这种自然时序与人文精神的叠合,构成了中华文明独特的“天人合一”认知模式。

图片 1.png

  从天文观测看,清明时太阳到达黄经15°,北半球日照时间持续延长。古人将清明分为三候:“一候桐始华,二候田鼠化为鴽,三候虹始见”(《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其中“田鼠化鴽”并非生物学变异,而是古人观察田鼠避阳归洞、鹌鹑类鸟类活动频繁的物候记录。这种对微观生态的精准把握,体现了传统农学“观象授时”的实践智慧。

  清明的祭祀传统可追溯至周代“墓祭”制度,《周礼·春官》载“冢人掌公墓之地,辨其兆域而为之图”。至唐代,寒食节(冬至后105日)与清明相邻,玄宗开元年间将寒食祭祖纳入《大唐开元礼》,两节逐渐融合。宋代《东京梦华录》记载:“寒食第三日即清明日,凡新坟皆用此日拜扫。”这一制度性安排,使清明完成了从节气到节日的文化升华。

  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以白描手法构建了中国人的集体记忆,而黄庭坚“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则通过“笑”与“愁”的意象对立,揭示生命循环的辩证关系。

  更值得注意的是高翥《清明日对酒》“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以看似颓废的笔调,实则表达了对祭祀仪式本质的深刻诘问——这种“形而上”的思考,使清明文学超越民俗记载,升华为哲学文本。

  《论语·学而》言:“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清明的祭祖仪式,实为一种通过“身体实践”强化的伦理教育。人类学家弗雷泽在《金枝》中指出,祖先崇拜是维系宗族凝聚力的核心机制。在中国语境下,扫墓时的坟茔修整、供品陈列、家族共祭等行为,既是血缘认同的物化表现,更是“孝”这一儒家核心价值的周期性再生产。

  对比江南“踏青船宴”与晋北“蒸寒燕”习俗,可见环境对民俗的塑造力。苏州地区清明泛舟宴饮,源自唐宋“曲水流觞”的文人雅集传统;而山西寒燕面塑,则融合了游牧民族面食技艺与中原图腾信仰。岭南“行清”习俗中,族人扛烤乳猪登山祭祖,既反映湿热气候下的食物保存智慧,亦暗含“太牢”祭祀的礼制遗存。

  《荆楚岁时记》载:“清明日,取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柳树因其扦插易活的特性,成为古人防治瘟疫、固堤护岸的重要树种。现代研究证实,柳树所含水杨苷具有消炎作用,而其根系可有效防止水土流失。这种将信仰习俗与生态实用主义结合的模式,为当代生态保护提供了文化范式。

  从甲骨文的“祭”字结构到当代“云祭扫”的数字化转型,清明始终是中华文明处理“生死”“古今”“人与自然”三大关系的文化装置。在全球化语境下,其价值不仅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存续,更在于为现代人提供了一种对抗历史虚无主义的精神锚点。

图片 10.png

  陈光龙,1947年出生于湖北省天门市。他毕业于解放军军械工程学院与国防大学,丰富的学识背景为他的人生奠定了坚实基础。而在书法领域的探索,更是为他的生活增添了别样色彩,让他在人生的新阶段收获了丰富多彩、充实快乐的体验,领略到独特的生活情趣,感悟到别样的人生精彩。

  青少年时期,陈光龙便对书法萌生了浓厚的兴趣。然而,入伍后的部队生活紧张忙碌,使他难以抽出时间尽情挥毫泼墨。多数时候,他只能在闲暇之余偶尔提笔,更多的是翻阅书帖,在字里行间感受书法的魅力,以此慰藉对书法的热爱之情。

  在书法学习的道路上,陈光龙从经典之作入手,最先研习的是王羲之的《兰亭序》《圣教序》,以及汉隶《乙瑛碑》。随后,他又深入钻研颜真卿的《颜勤礼碑》、唐代钟绍京的《灵飞经》、王羲之的《十七帖》和孙过庭的《月仪帖》等诸多经典。系统的学习过程,让他得以深度领略中国书法这一传统文化瑰宝的无尽魅力。在这个过程中,他不仅能够欣赏古人的智慧与艺术成就,更能透过笔墨,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深刻哲理与细腻情感。每一笔、每一画,都仿佛是古人与他跨越时空的对话,让他沉醉于与文字交流的美妙境界。

  退休后,书法成为陈光龙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他拥有了更多自由支配的时间,得以全身心投入自己热爱的书法世界,开启了全新的生活体验与感悟之旅。后来,他前往地方参加中国书协考级中心的学习,经过两年的系统学习与严格的书法考试,成功获得中国书协软笔书法专业等级一级证书和初级书法教师资格证书。这不仅进一步激发了他对书法的热爱,更让书法练习成为他日常生活中雷打不动的习惯。渐渐地,他在书法领域崭露头角,时常受邀参加各类书画展,其创作的作品有的荣获优秀作品称号,有的被地方博物馆、文化馆收藏,这无疑是对他书法造诣的高度认可。

  谈及书法学习的心得,陈光龙认为,要选好自己钟爱的书帖至关重要,在学习过程中,临帖与创作应相辅相成,并且要坚持读帖,多欣赏良师益友的优秀作品,不断汲取灵感与养分。进入创作阶段后,需格外注意章法的合理性、字法的规范性,巧妙处理好大小与轻重、平正与歪斜、方与圆等技巧关系。只要坚持多读、多写,养成良好的习惯,便能不断提升对书法的兴趣,既能充实退休生活,又能陶冶情操,提升审美观念,让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在陈光龙看来,学习书法不仅仅是技巧的磨炼,更是一场修身养性的修行。在书法的世界里,他更容易静下心来,培养专注与耐心。每一次提笔书写,都需要全神贯注,感受笔画的起承转合,体悟字里行间的气韵与意境。这种对专注和耐心的培养,逐渐渗透到他生活的方方面面,使他能够更加细致地观察周围事物,更加深入地思考各类问题,让他在岁月的沉淀中变得愈发沉静和内敛。

  书法,对陈光龙而言,是艺术的表达,是心灵的寄托。通过笔墨,他能够将内心的情感与思考尽情抒发,每一次挥毫泼墨,都是一次心灵的洗礼与升华。他享受着书法带来的快乐与满足,也清晰地感受到自己在艺术道路上的成长与进步。(作者口述整理,略有删改。图文 张钧 魏传峰 谢爱平 董秀曼 王天佑)

素材源:董凡
编辑:康书源
审核:王明月

  • 中宏网品牌栏目一行走访陈钰夫美术馆

关于中宏网 中宏网动态 广告服务 中宏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3030128号-1 举报电话:010-63359623

Copyright © 2016-2025 by www.zhonghongw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运营管理: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