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4日,当太阳到达黄经15度时,我们将迎来二十四节气中的清明。这个承载着中华民族数千年智慧的节气,不仅是天文历法上的精确刻度,更是中华文明对自然规律深刻认知的集中体现。从物候观察到农事安排,从古籍阐释到民俗传承,清明如同一面多棱镜,折射出中国人特有的生态哲学与人文精神。
在天文学视野下,清明是地球公转轨道上的一个重要节点。当太阳直射点逐渐北移,北半球接收到的太阳辐射日益增强,中国大部分地区开始进入真正的暖春时节。这一精准的天文现象被中国古代天文学家通过圭表测影、观星定时等方法捕捉并固定下来,体现了古代中国发达的天文观测技术。
更为精妙的是古人将清明分为“三候”的物候观察:一候桐始华,二候田鼠化为鴽,三候虹始见。这三种物候现象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生态链——油桐树开花为早春画上句点,田鼠躲回洞穴而鹌鹑开始活跃,雨后空气中水汽充沛形成彩虹。这些观察不是简单的现象记录,而是对生态系统相互关联的深刻理解。在《齐民要术》等农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古人如何根据这些物候确定播种、施肥等农事活动的时间节点,形成了一套精准的“自然历法”。
《月令十二集解》中“清明,三月节。物至此时皆以洁齐而清明矣”的记载,短短数字却包含了丰富的生态意识。“洁齐”二字尤为精妙,既指植物生长整齐划一,也暗含生态系统的平衡状态。这种对生态平衡的追求,与当代生态学中的“稳态”概念不谋而合。明代科学家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详细记载了清明时节不同地区的农事差异,展现出古人已经注意到纬度、海拔等因素对物候的影响,这种区域性思维正是现代农业区划的雏形。
今天,古老的清明智慧正在现代农业中焕发新生。在江南水稻种植区,农民结合卫星遥感和智能传感器,精确测定清明前后的土壤温度、湿度,优化插秧时间;在北方旱作农业区,借助气象大数据分析清明时节的降水概率,合理安排播种计划。这些现代科技手段,本质上延续了古人“观物候而知农时”的智慧,只是观测工具更为精密。在浙江丽水等地的生态农业示范区,当地将清明物候观察申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开发出相应的研学旅游项目,让古老的节气文化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
清明节的特殊之处在于,它既是自然节气,又是人文节日。这种双重属性在世界文化中极为罕见。扫墓祭祖的习俗源于古老的祖先崇拜,经过儒家“慎终追远”伦理的塑造,成为维系家族记忆的重要纽带。而踏青活动则体现了道家“道法自然”的生命态度,两者在清明这一天奇妙融合。苏州地区的“清明大如年”习俗尤为典型,当地人家不仅要准备青团子、焐熟藕等时令食品,还会举行隆重的家祭仪式,这种浓厚的地域特色展现了中华文化的多样性。
在文学长河中,清明更是一个永恒的创作母题。陆游“世味年来薄似纱”的慨叹,表面看是个人际遇的抒发,深层却反映了南宋时期士人对时代变革的集体焦虑。而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的千古绝唱,则以白描手法勾勒出清明特有的气候特征与情感氛围。
这些诗词如同一部浓缩的文明史,让我们得以窥见不同历史时期人们对自然与生命的思考。值得注意的是,当代作家如迟子建等在作品中重新诠释清明意象,将其与现代生态意识相结合,展现出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可能。
站在2025年的清明节点回望,这个绵延两千多年的节气,依然以其强大的生命力参与着现代中国的文化构建。从北京故宫的清明专题展览,到短视频平台上的节气话题挑战;从农业科研机构的物候观测网络,到中小学的节气文化课程,清明正以多元形态活跃在当代生活中。它不仅是过去的遗产,更是未来的资源——在人与自然关系日趋紧张的今天,清明所蕴含的生态智慧和人文精神,或许能为人类可持续发展提供宝贵的东方思路。
当我们在这个清明时节仰望星空、观察草木、祭拜祖先、吟咏诗词时,我们正以最中国的方式,完成一场跨越千年的文明对话。
在中国历史长河中,将领分为两种:一种是武将,他们驰骋沙场,金戈铁马,气势如虹;另一种是儒将,他们运筹帷幄,睿智若星,文武兼备。儒将不仅要有文人的儒雅,更需具备文韬武略的才能,因此在历史长河中,儒将如星辰般稀少而珍贵。
书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常被用来体现一个人的内在修养与精神风貌。古人云:“字如其人,书心之画也。”一次偶然的机会,我有幸欣赏到马民书少将的书法作品,瞬间被其深深吸引。马民书的书法,不仅展现了他深厚的艺术造诣,更蕴含了他独特的人生阅历和精神气质。
马民书擅长行草书,对真草隶篆均有深入学习。他的书法作品,笔力雄奇坚劲,线条凝厚,纵横跌宕,结体紧密而疏朗洒脱,观之如利箭出弦、奇兵破阵。这种气势不仅来自其书法笔墨线条,更源于他十六年卫国戍边的戎马生涯,以及四十年笔墨生涯的深厚积累。他的书法作品,如同他的人生经历,既有大漠的豪迈与坚韧,又有书斋的儒雅与沉静。
书法是线条的艺术,书法的线条具有生命的律动感。马民书的书法,无刻意雕琢,尽率而为之,但法度严谨,非草率之章。他的书法作品,无论是访问俄罗斯内卫部队时题写的“战地黄花阵,参天常青树”,还是为庆贺抗疫而写的“大难识救星,雨后见彩虹”,都展现出笔意顾盼、气韵生动的艺术魅力。
马民书的书法,于书卷气中透着一股戎马书生的豪气。他遵循中国传统经典书法的要求,不以怪异欺世,也不以媚俗感人,融入了儒家的坚毅和进取,也蕴含了老庄的虚淡散远和沉静闲适。他深知适度的创新是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的必由之路,“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在纸张的选择方面用心良苦,多形式多色彩带来的视觉效果,为尚意书风注入了新的活力。
书法讲求用笔的疾徐、顿挫、顺逆、刚柔,墨色的浓淡、干湿,创造美的章法及结构形式,借以表达书法家的文化修养、品格情操。马民书的书法,碑帖兼容,方圆观照,笔法丰富,以“神采为上,形质次之”的表现手法,传达出自己的心路历程和思想情感,让简单的黑白空间演绎成魅力无限的艺术世界。
“腕底惊涛风雷激,可闻金戈铁马声”,这是我对马民书书法作品最强烈的感受。他的成功之处,不仅在于金杯银杯、金奖银奖,更在于他的学生和口碑。任教以来,他先后被评为优秀教师、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6年被全国高等科技教育委员会评为“中华名师”,被学生称为“良师益友”,被教师称为“宗师楷模”,被机关干部称为“儒将风范”。面对诸多荣誉,马民书显得淡定而自然,仿佛那厚厚的证书不过是普通的印刷品。对于荣誉,他有着自己的解释:“墨写的荣誉是颜色,血写的荣誉是品格。”(图文 张钧 魏传峰 谢爱平 董秀曼 王天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