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作为中国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五个节气,标志着春季的深入和自然界生机勃勃的景象。2025年的清明节落在4月4日,这一天,太阳到达黄经15°,标志着气候温和、草木萌发的时节。
从天文角度来看,清明源自古代农业社会对季节变化的观察,其历史渊源可追溯至周代,是古人依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划分的时间节点,用以指导农事活动。
清明时节,自然界呈现出明显的“三候”特征:一候桐始华,二候田鼠化为鴽,三候虹始见。这些物候变化不仅反映了自然界生物的生长规律,也与农耕文明紧密相关。在古代,人们根据这些自然现象来安排播种、灌溉等农事活动,体现了古人对自然规律的深刻理解和利用。
《月令十二集解》中提到:“清明,三月节。物至此时皆以洁齐而清明矣。”这句话揭示了古人对清明的认知体系,即万物生长清洁而明净。对比古今气候观测,我们发现古人对气候变化的敏感和智慧。清明时节,气温回暖,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机,这与现代农业中对气候数据的依赖不谋而合。
清明期间,气候温和湿润,适宜春播。重要农事活动包括播种、插秧、施肥等。现代农业科技的发展,如智能农业、精准灌溉等,使得节气文化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和作物产量。
清明节不仅是农事活动的重要时期,也是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非遗项目中,清明节的扫墓和踏青是两项重要的民俗活动。扫墓体现了中华民族对祖先的敬仰和怀念,而踏青则是人们亲近自然、享受春光的方式。此外,地域特色中的苏州清明节祭祖需备16道菜,展现了苏州人对清明祭祖的重视。
唐代诗人杜牧的《清明》诗云:“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这句诗不仅描绘了清明时节的气候特征,也反映了人们在这一天的情感体验。
宋代诗人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则展现了对逝去亲人的深切怀念。这些诗句不仅具有文学美感,也蕴含着深刻的人类学意义,展现了节气意象的审美流变。
武功历史上曾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相传炎黄二帝部落曾经生活在此地,后稷在这里建立了有邰国,有邰国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邦国,就是在这里开创了中华民族农耕文明。武功古城内闻名遐迩的就是报本寺塔,报本寺位于武功镇武塔村,是著名的武功八景之一。
据史书记载,报本寺是在唐高祖李渊宅院的基础上修建而成,唐太宗李世民就是出生于此地,后来舍宅为寺,取名“报本寺”。
武功历史悠久、文蕴深厚,人杰地灵,这里除了是李世民的诞生地,还孕育出许多名人志士,古代有明代状元唐海、家喻户晓的苏武、游师雄等人,也有名满三秦、享誉国内的“姜嫄古墓小华山、教稼台封后稷官、苏武节碑龙门传、上阁钟声响九天、喀山晚照晒书卷、东桥水波花柳显、二水塔影两河湾、报本胡燕更奇观”的武功八景。
现代,武功更是人才辈出、灿若繁星。今天我们要说的主人公黄作兴,这位出身于陕西武功的杰出代表人物,出生于1948年10月。他始终秉持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于1969年2月以坚定的信念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开始了自己的政治生涯。同年3月,他踏入工作岗位,展现出对工作的热忱和责任感。
黄作兴通过刻苦的学习,不懈的努力,完成了中央党校大学学历,这不仅提升了他的专业素养,也为他的领导工作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在军事领域,黄作兴凭借其卓越的领导才能和丰富的经验,逐步晋升至中将军衔,成为中国军队中备受尊敬的高级将领。
他的职业生涯中充满了荣誉与挑战,他的贡献和影响力不仅限于个人成就,更是对中国国防事业的有力推动。他很重视对古代书法技法的探索,尤其是对东晋至明清文人书法的临摹,自有心得。在书法创作上追求入古出新,洁静超尘的艺术风格。观其书法气韵生动,赏心悦目,流美而不媚俗。(图文 张钧 魏传峰 谢爱平 董秀曼 王天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