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五个节气,标志着春季的中期。在公历中,清明通常落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2025年的清明节气始于4月4日,终于4月18日。这一节气在天文学上具有重要意义,标志着太阳到达黄经15°的时刻,北半球各地白昼逐渐变长,夜晚逐渐缩短,气温回升,万物复苏。
清明时节,自然界呈现出蓬勃的生机。古人通过观察“三候”现象,即“一候桃始华,二候仓庚鸣,三候鹰化为鸠”,来描绘这一时期的物候特征。
“一候桃始华”,指的是桃花开始绽放,象征着春天的到来和生命的勃发。“二候仓庚鸣”,则是指黄鹂鸟开始鸣叫,这反映了生物链的变化和自然界的平衡。“三候鹰化为鸠”,则是指鹰因为天气转暖而消失,取而代之的是鸠鸟的出现。
这些物候特征与农耕文明紧密相连。清明时节,正是春耕春播的关键时期,农民们根据这些自然现象来判断农时,安排农事活动,以确保丰收。
《月令十二集解》中对清明节气有详细的记载:“清明者,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这句话不仅解释了节气的名称由来,还描绘了清明时节的气候特点和自然景观。
与古代相比,现代气候观测技术已经取得了显著的进步。然而,古籍中的生态智慧依然值得我们借鉴。例如,《月令十二集解》中提到的“气清景明”,正是对清明时节清新明朗天气的生动描述。这种天气条件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和发育,为农业生产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清明时节,典型的气候特征是气温回升、降雨增多。这种气候条件为春耕春播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农民们可以利用这段时间进行播种、施肥等农事活动,为全年的农业生产打下坚实的基础。
随着现代农业科技的发展,节气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愈发凸显。现代农业科技手段如精准农业、智能灌溉等,使得农事活动的安排更加科学合理。同时,节气文化也为乡村旅游业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游客们可以通过体验传统的清明习俗,感受乡村的宁静与美丽,从而推动乡村旅游业的繁荣发展。
清明节作为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拥有丰富的民俗文化内涵。其中,扫墓祭祖是最为重要的习俗之一。在这一天,人们会前往祖先的墓地,清理杂草、献上鲜花、烧纸钱等,以表达对祖先的怀念之情。除了扫墓祭祖外,清明时节还有许多其他的民俗活动。例如,踏青赏花是清明时节的一大乐趣。人们会走出家门,欣赏大自然的美景,感受春天的气息。此外,放风筝、荡秋千等户外活动也是清明时节的常见习俗。
这些民俗活动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还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同时,它们也为乡村旅游业的繁荣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清明时节,无数文人墨客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篇。其中,唐代诗人杜牧的《清明》最为著名:“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首诗通过描绘清明时节的景象和行人的心情,展现了节气的独特魅力。
宋代诗人王禹偁的《清明》则从另一个角度描绘了清明时节的景象:“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在清明时节的孤独和寂寞,同时也展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知识的追求。
胡振民,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常务副主任,中宣部原副部长,中国文联原党组书记,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常委。
初冬的北京,因为温度骤然下降,所以树上的叶子由绿变黄,一片一片都落到了地上,下午傍晚时分,笔者敲开了胡振民的家门。胡振民坐在真皮沙发上,慈祥的脸上满是笑意,他气色很好,精神矍铄、风采依然,与他相识已有近二十年之久了,经常和他研讨交流,我们谈及“中国书法申遗”的话题,他异常兴奋,我们只能安静地倾耳注目,听他娓娓道来,如涓涓细流沁入心扉。以下文字根据陈光龙口述整理:
作为中华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宝贵的精神财富,承载着数代人的智慧和情感。这些技艺、表演、民俗等文化形式,既是我们了解过去的窗口,也是我们走向未来的坚实基石。
中国书法,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汉字书写的艺术,更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与精神的象征。它不仅仅是一种文字的记录方式,更是一种情感表达、哲学思考和审美追求的综合体现。从甲骨文、金文、小篆到隶书、楷书、行书、草书,每一种书体都见证了历史的变迁,承载了文化传承,展现了书者内心世界的丰富和深邃。
2009年9月30日,中国书法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以下简称《名录》)。列入这个《名录》的“文化遗产”须具备三个条件:第一个是它的文化性,我们中国书法就代表了中华文化的精华;第二个是它的传承性,即传承有序,就像我们的书法;第三个是它的濒危性,也就是有灭亡的危险。
中华文明具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在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没有断绝而世代传承延续的就是我们中华文脉,其中包括中华传统文化里面的书法。但是,我们又不能不看到,中国书法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列入联合国的这个《名录》,既是对中国书法这一优秀传统文化世代传承不息的肯定,同时也是向我们敲响中国书法面临“濒危”的警钟。
从实际看,随着书法退出实用领域,随着电脑的普及和现代AI智能技术的迅速发展,对我们手写汉字和书法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当然,我也爱好书法,也算一个老年书法爱好者吧。我觉得,我们不仅要写好自己擅长的实用书体,而且应从古文字的角度了解这些字的来历,知道我们书法文化的源流、知道我们所写这些字是怎么演变而来的,否则就可能始终处于一种“混沌”状态。(图文 张钧 魏传峰 谢爱平 王天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