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作为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五个节气,位于仲春与暮春的交汇点,是自然界气候变化的敏感指示器。2025年4月4日,当太阳黄经达到15°,标志着清明节气的正式到来。其历史可追溯至先秦时期,《逸周书》中已有相关记载,最初是古人依据天文现象和物候变化总结出的时间节点,旨在指导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随着时间的流逝,清明逐渐融合了寒食、上巳等节日的习俗,成为一个富含自然与人文双重意义的重要节气。
清明的三候“一候桐始华;二候田鼠化为鴽;三候虹始见”,犹如一幅细腻的自然画卷,展现了春季的生机与活力。桐花在清明时节绽放,其洁白或淡紫的花朵,如同大自然的调色板,为大地增添了无限的色彩。桐花的开放,不仅是春天的象征,也是农耕活动的信号,提醒着农民们是时候开始新一轮的耕耘。田鼠化为鴽,这一现象体现了自然界生物的适应性变化,反映了生态系统内部的平衡与协调。虹始见,清明时节雨水增多,雨后的天空中常常会出现彩虹,这一自然景观不仅美丽,也预示着天气的转变,对农作物的生长极为有利。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记载:“三月节,物至此时,皆以洁齐而清明矣。”古人认为,到了清明时节,万物经过寒冬的洗礼,变得清洁明净,呈现出一种清新、明朗的景象。这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的细致观察和深刻理解,他们将自然现象与人类的生活和精神世界紧密联系,赋予了清明节气丰富的文化内涵。与现代气候观测相比,古人的认知更多基于直观的感受和经验的积累,但其所蕴含的生态智慧,如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理念,对于我们今天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清明时节,气候温暖湿润,是春耕春种的最佳时期。在北方,小麦开始拔节,需要充足的水分和养分,农民们会及时进行灌溉和施肥。同时,也是玉米、高粱等春播作物的播种时期,农民们会选择适宜的时间进行播种,确保作物能够在良好的环境中生长。在南方,早稻已经开始插秧,油菜进入盛花期,需要加强田间管理,防治病虫害。随着现代农业科技的发展,节气文化在乡村振兴中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它不仅为农业生产提供了科学的指导,也成了乡村文化旅游的重要资源。
踏青。清明时节,春意盎然,人们纷纷走出家门,踏青游玩,享受大自然的美好。这一习俗不仅让人们亲近自然,也增强了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
荡秋千。荡秋千是清明时节的一项传统活动,它不仅是一种娱乐方式,也是一种健身运动。在乡村,孩子们在秋千上欢笑嬉戏,增添了节日的欢乐氛围。
宋代陆游的《临安春雨初霁》:“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这首诗创作于南宋时期,陆游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清明时节的春雨、杏花、书法和茶艺,展现了江南水乡的独特韵味。从文学人类学的角度来看,这首诗反映了清明节气在古代文人心中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观和日常生活的描写,表达了对春天的喜爱和对生活的热爱。
在现代社会,清明文化依然具有重要的价值。它不仅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桥梁。我们应传承和弘扬清明文化,让这一古老的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为实现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清明节气,是自然与人文的完美融合,是生命与历史的深情对话。它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精神内涵,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反思生命、感恩自然的机会。在当今社会,我们应该更加重视清明节气的传承和发展,让这一古老的节气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
刘思刚少将,1956年生于燕南书画重镇河北霸州。这位从白洋淀畔走出的儒将,既能在戈壁深处运筹星箭发射的经纬,亦可在素宣之上挥洒水墨丹青的乾坤。四十年军旅生涯中,他先后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国防科工委等国之重器所在留下铿锵足迹,将科技强军的使命与艺术求索的赤诚熔铸为独特的人生境界。
少年时即展露艺术禀赋,得津门名家马文鸾亲授六法真谛。解甲归砚后,复拜当代书法大家李正门下精研翰墨,其书作融北碑之雄浑与南帖之秀逸,尤以行草见长。观其挥毫,可见“星垂大漠”的苍茫笔意与“月涌江流”的淋漓墨韵交相辉映,将航天人特有的严谨与浪漫凝于尺素之间。
其作品亮相“永远的红军”史诗展等重大艺术殿堂,更在长城杯建党百年大展中折桂夺魁。如今作为京津冀书画研究院副院长,他仍以“老兵新传”的姿态,携“银河落九天”的豪情在公益讲坛传艺,携“铁马秋风”的气度在边疆哨所赠书,将剑胆琴心的军人风骨化作文化传承的星火,在新时代续写着“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传奇。(图文 张钧 魏传峰 谢爱平 董秀曼 王天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