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分,作为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四个节气,标志着春季的中点,斗指卯,太阳黄经达0°。在每年的公历3月19日至22日之间,春风如期而至,带来了温暖的气息和生机勃勃的景象。这一节气不仅在天文学上具有重要意义,更在历史长河中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春分节气有三候:“一候玄鸟至,二候雷乃发声,三候始电”。这“三候”系统地反映了自然界的变化与农耕文明的紧密联系。玄鸟至,即燕子归来,象征着春天的到来;雷乃发声,意味着春雨润物,万物复苏;始电,则预示着天气的变化无常,提醒人们要顺应天时。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对春分节气有详细的描述:“二月中,分者半也,此当九十日之半,故谓之分。秋同义。”这段话揭示了春分节气在一年中的位置和重要性。同时,古籍中还记载了春风节气的气候特征和农事活动,如《周礼》中提到的“东风解冻”,强调了春风对大地的滋润作用。
春分节气期间,典型气候特征为温暖湿润,降雨增多。这一时期,北方地区开始播种春小麦、玉米等作物,南方则进入水稻种植的关键时期。现代农业科技的发展使得农事活动更加高效,但节气文化依然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提醒人们顺应天时,科学种植。
春分节气期间,各地都有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例如,放风筝是春风s节气的重要习俗之一,象征着春天的到来和生活的美好。此外,还有吃荠菜、春菜等饮食文化,这些习俗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也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春分节气在古代诗词中有着丰富的意象。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中写道:“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这句诗生动地描绘了春分节气中燕子归来、万物复苏的景象。通过对诗句的文学人类学解读,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春天的热爱和对生活的向往。
在国际上,日本的七十二候与中国的二十四节气有着相似之处。日本的七十二候同样注重观察自然现象的变化,并将其与农事活动相结合。通过对比中日两国的节气体系,我们可以发现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自然的认知和理解存在异同,这也为我们提供了更广阔的文化视野。
春分节气不仅是对自然现象的描述,更是对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在现代社会,节气文化在乡村振兴、生态保护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刘思刚少将,1956年生于燕南书画重镇河北霸州。这位从白洋淀畔走出的儒将,既能在戈壁深处运筹星箭发射的经纬,亦可在素宣之上挥洒水墨丹青的乾坤。四十年军旅生涯中,他先后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国防科工委等国之重器所在留下铿锵足迹,将科技强军的使命与艺术求索的赤诚熔铸为独特的人生境界。
少年时即展露艺术禀赋,得津门名家马文鸾亲授六法真谛。解甲归砚后,复拜当代书法大家李正门下精研翰墨,其书作融北碑之雄浑与南帖之秀逸,尤以行草见长。观其挥毫,可见“星垂大漠”的苍茫笔意与“月涌江流”的淋漓墨韵交相辉映,将航天人特有的严谨与浪漫凝于尺素之间。
其作品先后亮相“永远的红军”史诗展、澳门将军书画展等重大艺术殿堂,更在长城杯建党百年大展中折桂夺魁。中央电视台特聘其为文化使者,以翰墨为桥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如今作为京津冀书画研究院副院长,他仍以“老兵新传”的姿态,携“银河落九天”的豪情在公益讲坛传艺,携“铁马秋风”的气度在边疆哨所赠书,将剑胆琴心的军人风骨化作文化传承的星火,在新时代续写着“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传奇。(图文 张钧 魏传峰 谢爱平 董秀曼 王天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