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分,二十四节气中位居第四,在2025年3月20日如期而至。从天文角度而言,太阳运行至黄经0°,全球昼夜平分,宛如大自然这位神奇画师,用精准的笔触将白昼与黑夜均匀勾勒。《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记载:“二月中,分者半也,此当九十日之半,故谓之分。”这表明春分恰处春季的中间点,将九十天的春季一分为二。其历史可追溯至久远的古代,彼时,春分就已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成为安排农事、举行祭祀等活动的关键时间参照,同时也为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灵感源泉。
春分有著名的“三候”:“一候玄鸟至;二候雷乃发声;三候始电。”玄鸟,即燕子,它们历经长途跋涉,从温暖的南方翩然而归,为大地带来春天蓬勃发展的信号,其轻盈的身姿在天空中穿梭,仿佛灵动的音符,奏响春之乐章。紧接着,滚滚雷声在天际轰鸣,闪电如利剑般划破长空,这预示着气温逐步升高,大气对流愈发强烈,雨水也随之增多。
在农耕文明漫长的演进历程中,这些物候变化与农事活动紧密交织,宛如不可分割的整体。从文学审美来看,燕子归来象征着希望与新生,常被诗人用来寄托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雷声与闪电则增添了春之乐章的雄浑与壮阔,成为文学作品中描绘自然力量的重要元素。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春分之日,玄鸟至;又五日,雷乃发声;又五日,始电”,精准且细致地记录了春分的物候变化。古人凭借长期的观察和实践,构建起一套完备的节气认知体系,巧妙地将自然现象与农事活动、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形成了一种顺应自然规律的生活方式。
与现代先进的气候观测技术相比,现代依靠气象卫星、高精度气象仪器等,能够获取极为精确的气温、降水、湿度等数据,为气象研究和生产生活提供强有力的支撑。而古人则主要依靠对动植物、天象的敏锐感知以及代代相传的经验来判断节气的更替。从文学层面观之,典籍中的记载为后世文学创作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土壤,众多诗人从这些古老记载中汲取灵感,创作出无数描绘春分节气的佳作,传承着古人对自然的敬畏与热爱。
春分时节,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显著回升,平均气温可达10℃-12℃,降水也逐渐增多,为农作物生长营造了适宜的环境。此时,冬小麦等越冬作物进入快速生长阶段,冬小麦开始起身拔节,对养分和水分的需求极为迫切。油菜则进入盛花期,金黄的油菜花田成为春日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此时充足的光照和水分对油菜的授粉和结籽至关重要。重要农事活动包括为冬小麦及时追肥、合理浇水,以满足其生长需求;对油菜进行病虫害防治,确保油菜的健康生长和产量。
春分时节,丰富多样的民俗活动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送春牛这一习俗别具特色,春牛图上印有农历节气和农夫耕田图案,送图者会说一些春耕吉祥话,寓意着丰收和美好的祝愿。在一些地区,放风筝也是春分的传统活动,风筝样式繁多,有蝴蝶、老鹰、蜈蚣等造型,人们放风筝不仅是一种娱乐活动,更寓意着放飞烦恼,迎接好运,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从文学角度看,这些民俗活动为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意象和情节,诗人通过对民俗的描绘,展现地域文化特色,传递人们的情感与期望。饮食文化在春分也别具特色,北方有吃驴打滚的习俗,软糯的糯米粉裹着香甜的豆沙馅,口感丰富。南方则流行吃春笋,春笋鲜嫩爽口,可烹饪出多种美味佳肴。不同地域的春分民俗各具特色,在少数民族地区,如瑶族,会举行盛大的盘王节活动,人们身着绚丽多彩的民族服饰,载歌载舞,祭祀祖先,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展现出浓郁的民族风情。这些丰富多元的民俗成为文学作品中展现文化多样性的重要内容,使文学更加贴近生活、富有魅力。
唐代诗人韩偓在《春尽日》中写道:“惜春连日醉昏昏,醒后衣裳见酒痕。细水浮花归别涧,断云含雨入孤村。人闲易有芳时恨,地迥难招自古魂。惭愧流莺相厚意,清晨尤为到西园。”韩偓生活于晚唐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政治腐败。此诗创作于春尽之时,虽未直接点明春分,但诗中描绘的暮春景象与春分后的时节特征有相似之处。
从文学人类学角度分析,诗人借惜春之情,抒发自己对时光流逝、身世飘零的感慨。诗中“细水浮花归别涧,断云含雨入孤村”描绘了落花随流水而去、乌云含雨飘入孤村的画面,营造出一种凄美、孤寂的氛围,体现了诗人内心的惆怅。随着时代的变迁,春分在文学作品中的意象不断丰富拓展,从单纯描绘自然景色逐渐演变为承载着对人生、社会的深刻思考,体现了审美观念的发展变化。在国际文学领域,俄罗斯诗人普希金的诗歌中也有对春天的精彩描绘,尽管文化背景不同,但都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命的赞美,与我国春分文学作品在情感表达上有着共通之处,展现了人类对自然美的共同追求。
刘巨田少将,1954年出生于河北井陉这片钟灵毓秀之地。井陉的山川灵秀,赋予了他独特的气质与天赋。他曾任武警北京总队副司令,在军事领域,凭借卓越的领导才能与坚毅果敢的品质,成为备受瞩目的杰出将领。然而,在戎马生涯之外,书法宛如他心灵的静谧港湾,承载着他对艺术的热爱。
退休后,刘巨田全身心投入书法研习。他不辞辛劳,四处求师问道,幸得数位书法名家悉心指导,自此在书法之路上不断精进。他尤其擅长行书,笔下的行书如行云流水,潇洒自如,尽显灵动之美。同时,他对篆书、隶书、草书也颇有造诣,兼通诸体,博采众长,逐渐形成了独具个人特色的书法风格,自成一派。其作品多次在各类书法展览中亮相,以独特的艺术魅力赢得广泛赞誉。
书法,作为中华民族璀璨文化的瑰宝,魅力无穷。它的魅力源于千变万化的姿态与风格各异的神韵:豪放时,恰似大江东去,波澜壮阔,尽显雄浑豪迈之气;婉约处,犹如小桥流水,潺潺湲湲,饱含细腻温婉之情。笔触粗犷时,仿若旭日喷薄,充满磅礴力量;细腻处,则如春风拂柳,尽显轻柔曼妙之态。书法虽非绘画,却蕴含着绘画般的艺术美感,线条的勾勒、墨色的浓淡,都营造出独特的视觉享受;它亦非歌舞,却有着歌舞般的韵动旋律,笔锋的起承转合、节奏的缓急轻重,恰似音符在纸上跳跃,奏响美妙乐章。直至今日,书法魅力不减,吸引着上千万书法爱好者沉醉其中,笔耕不辍,钟情于这翰墨天地。
刘巨田与书法的缘分,始于最初的随性书写,那只是工作之余的消遣。然而,随着对书法艺术领悟的逐渐加深,他意识到需要更系统、专业地学习,于是踏上了“拜师学艺”之路。自此,先生经年累月沉浸于临帖习碑之中,对古代经典碑帖反复揣摩、研习,汲取其中精华。在无数个日夜的磨砺下,他终于在书法创作上独辟蹊径,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每一次提笔创作,仿佛穿越时空,置身于唐风宋月的悠悠岁月之中。在这艺术的天地里,他能感受到经书佛典的洗礼,心灵得到净化;在典籍诗词歌赋的深远意境中,他体悟到淡泊清明的情志,达到了一种超凡脱俗的精神境界。(图文 张钧 魏传峰 谢爱平 董秀曼 王天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