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分,作为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四个节气,在2025年3月20日准时到来。从天文层面审视,太阳黄经达0°,全球昼夜等长,这一时刻,太阳仿佛一位公正的裁判,将白昼与黑夜公平分配。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记载:“二月中,分者半也,此当九十日之半,故谓之分。”春分处于春季九十天的正中位置,如同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将春季划分得均匀而有序。其历史渊源极为深厚,在古代,人们依据春分的规律安排生活、开展生产,它对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春分“三候”为:一候玄鸟至,二候雷乃发声,三候始电。燕子归来,为大地带来了生机与活力,它们欢快的啼鸣声仿佛在诉说着春天的故事。雷声响起,闪电划过,预示着天气逐渐变暖,降水日益增多。
在农耕文明的长河中,这些气候变化与农事活动息息相关。燕子归来时,农民们知道播种的最佳时机已到,纷纷开始翻耕土地,播下希望的种子。
雷雨的增多,为农作物生长提供了充足的水分,同时也提醒农民及时做好田间管理,保障农作物茁壮成长。正如《诗经·小雅·出车》中所云:“春日迟迟,卉木萋萋。仓庚喈喈,采蘩祁祁。”描绘了春天万物复苏的景象,与春分的物候特征相互呼应,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的敏锐观察力和对生活的热爱。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春分之日,玄鸟至;又五日,雷乃发声;又五日,始电”的记载,清晰地展现了古人对春分物候的细致观察和精准总结。古人通过长期的实践和积累,构建了一套完整的节气认知体系,将自然现象与农事、生活紧密结合,形成了一种顺应自然的生活方式。与现代气候观测相比,现代借助先进的科技手段,如气象卫星、自动气象站等,能够获取更为全面、精确的气候数据。
而古人主要依靠对动植物、天象的观察来判断节气的变化。例如,他们通过观察青蛙鸣叫、蚯蚓出土等现象,来感知春天的气息。典籍中的生态智慧在于倡导人类尊重自然、顺应天时,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在日本的七十二候中,“菜花咲”(油菜花开放)与我国春分时节油菜花盛开的物候相似,这反映了不同文化对自然变化的共同关注和相似认知,体现了人类对自然之美的共同追求。
春分时节,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回升,平均气温可达10℃-12℃,降水逐渐增加,为农作物生长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此时,冬小麦等越冬作物生长迅速,进入关键的生长阶段,需要充足的养分和水分。油菜则进入盛花期,金黄的油菜花田成为春日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此时适宜的光照和水分对油菜的授粉和结籽至关重要。重要农事活动包括对冬小麦追肥、浇水,对油菜进行病虫害防治。在现代农业科技的推动下,无土栽培、精准施肥等技术广泛应用,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
春分的民俗文化丰富多彩,其中竖蛋和祭日是具有代表性的习俗。竖蛋这一传统习俗历史悠久,传说在春分这天,鸡蛋更容易竖立起来,人们纷纷尝试,寓意着生活能够平稳顺利,充满了对未来的美好期许。在一些地区,还有庄重的祭日仪式,人们在空旷的场地设祭坛,供奉祭品,祭祀太阳,祈求阳光充足,庄稼丰收,表达了对自然力量的敬畏之情。饮食文化在春分也别具特色,北方有吃春饼的习俗,薄软的春饼搭配各种新鲜蔬菜和美味酱料,口感丰富。南方则有吃汤圆的传统,汤圆软糯香甜,象征着团圆和美好。不同地域的春分民俗各具特色,在少数民族地区,如傣族,会举行泼水节活动,人们相互泼水祝福,展现出欢乐祥和的节日氛围,体现了独特的民族文化魅力。
宋代诗人朱熹在《春日》中写道:“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朱熹生活于南宋时期,当时理学盛行,他的诗歌往往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此诗描绘了春分时节诗人在泗水之滨踏青赏春的情景,展现了春天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景象。从文学人类学角度看,诗人将自然节气与自身对自然、人生的感悟相融合,通过对春天美景的描绘,表达了对生命和自然的赞美。随着时代的发展,春分在文学中的意象从单纯的自然描写逐渐拓展到蕴含哲理、情感等丰富内涵,体现了审美观念的演变。在国际上,英国诗人雪莱的《西风颂》中对春天的赞美,与我国春分文学作品一样,都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命的向往,尽管文化背景不同,但在情感表达上有着共通之处,展现了人类对自然美的共同追求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魏丕立少将,1956年9月出生于山东莱芜,对中国传统文化充满热爱,对书法艺术情有独钟。退休后,他更是全身心投入书法研究中,专攻毛体,经过不懈努力,形成了自己遒劲流畅、清新洒脱的艺术风格。他的作品多以弘扬民族精神、赞美英雄人物为主题,传递着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多次参加军内外书法展览,屡获殊荣,并被多家博物馆、展览馆及艺术馆珍藏。魏丕立的书法作品不仅展现了他个人的艺术成就,更是对书法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图文 张钧 魏传峰 谢爱平 董秀曼 王天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