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分作为二十四节气的第四个节气,在2025年3月20日准时来临。从天文意义上讲,太阳运行至黄经0°,全球昼夜等长。《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记载:“二月中,分者半也,此当九十日之半,故谓之分。”其历史源远流长,在古代社会,春分不仅是天文现象的标志,更是指导民众生活和生产的重要依据。
春分“三候”为:一候玄鸟至,二候雷乃发声,三候始电。燕子归来,宣告春天的繁盛;雷声与闪电的出现,预示着天气转暖,降水增加。在农耕文明中,物候变化与农事活动紧密相连。燕子归来时,农民们开始准备春耕,播下种子,期待丰收。雷雨的增多,为农作物生长提供了必要条件,同时也提醒人们做好田间管理,防范自然灾害。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对春分的记载为:“春分之日,玄鸟至;又五日,雷乃发声;又五日,始电。”古人通过细致观察,将春分的气候变化与农事、生活紧密联系。与现代气候观测相比,现代借助高科技手段,如卫星遥感、气象雷达,能获取更全面、精确的气候信息。而古人主要依靠肉眼观察动植物、天象。典籍中的生态智慧体现在尊重自然、顺应天时,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日本的七十二候中,“桜始开”(樱花开始开放)与我国春分前后樱花初绽的物候相似,反映了不同文化对自然的共同感悟。
春分时节,我国多数地区气温回升至10℃以上,降水逐渐增多。此时,越冬作物生长加快,如冬小麦进入拔节期,油菜进入开花期。重要农事活动包括对冬小麦追肥、浇水,对油菜进行病虫害防治。
在现代农业科技助力下,智能农业系统能根据作物生长状况精准调控温度、湿度、光照等环境因素,提高作物产量和质量。在乡村振兴战略中,春分节气文化可作为特色文化资源,开发农事体验游、民俗文化游等项目,推动农村文化产业发展。
春分的非遗项目丰富多样。送春牛习俗别具特色,春牛图上印有农历节气和农夫耕田图案,送图者会说一些春耕吉祥话,寓意丰收。在一些地区,还有放风筝的传统,风筝样式繁多,有蝴蝶、老鹰等造型,人们放风筝寓意着放飞烦恼,迎接好运。
饮食文化方面,北方有吃春饼的习俗,春饼薄软,可夹各种蔬菜,清爽可口。南方则有吃春菜的传统,春菜多为野菜,营养丰富。不同地域的春分民俗各具风情,在江南水乡,人们会举行划船比赛,庆祝春天的到来,展现水乡特色。
唐代诗人白居易在《春题湖上》中写道:“湖上春来似画图,乱峰围绕水平铺。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白居易生活于中唐时期,当时社会相对稳定,文化繁荣。此诗描绘了杭州西湖春分时节的美景,湖面如画卷,山峦翠绿,明月倒映。
从文学人类学角度看,诗人将自然景色与自身的审美情趣、生活态度相融合。随着时间推移,春分在文学中的意象从简单的写景逐渐发展为表达闲适、愉悦等多种情感,体现了审美流变。在国际上,韩国的传统诗歌“时调”中也有对春天的赞美,与我国春分文学作品一样,都蕴含着对自然的热爱,展现了不同文化在自然审美上的共性。
陈少华,陆军少将,省级政协委员、军队总部美术书法研究院创作员,是一位杰出的军职干部与书法家。
他自幼钟情书法,在李正、高金福等老师指导下勤奋钻研,书法造诣深厚。其作品结体严谨、笔法精妙,兼具形神之美,尽显文人高雅格调。陈少华善于融合传统与现代审美,创新晋韵书风,作品风格独特,多次参展获奖,被多家纪念馆收藏,还被评为“当代最具收藏价值艺术家”,获央视频和《人民日报》海外网推介。不仅如此,陈少华将军还热心公益,通过书法公益活动,为纪念场馆、学校等地书写匾额对联,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红色文化,是德艺双馨的典范,以书法传承文化,彰显文化自信。(图文 张钧 魏传峰 谢爱平 董秀曼 王天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