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分,在二十四节气中排行第四,2025年的春分落在3月20日。从天文层面解读,此时太阳黄经达0°,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记载:“二月中,分者半也,此当九十日之半,故谓之分。”这表明春分处于春季九十天的中点,平分了春季。在古代,春分就已成为农事安排的关键节点,是农耕生产的重要指引。
春分三候为:“一候元鸟至;二候雷乃发声;三候始电。”元鸟即燕子,它们长途跋涉回归,象征着春天进入蓬勃发展阶段。雷声的响起与闪电的出现,意味着气温升高,大气对流加剧,雨水也随之增多。
在农耕文明里,燕子归来正值春耕播种的黄金时期,农民们会趁着土壤墒情良好,翻耕土地,播下各类农作物种子。而雷雨的增多,既为农作物生长提供了必要的水分,也警示农民及时清理沟渠,预防田间积水,保障农作物根系健康生长。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春分之日,元鸟至;又五日,雷乃发声;又五日,始电”,详细记录了春分的物候变化。古人通过长期观察,构建起一套完整的节气认知体系,将自然现象与农事、生活紧密相连。与现代气候观测相比,现代依靠精密仪器,如气象卫星、自动气象站,能精确获取气温、降水、风速等数据。
而古人则凭借对动植物、天象的细致观察来判断节气变化。例如,他们通过观察柳树抽芽、青蛙鸣叫来感知春天的脚步。典籍中的生态智慧在于遵循自然规律,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在日本的七十二候中,也有类似对自然物候的记载,如“梅始花”与我国春分前后梅花盛开的物候相近,体现了不同文化对自然变化的共同关注。
春分时节,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显著回升,平均气温可达10℃-12℃,降水也逐渐增多。此时,冬小麦进入起身拔节期,对养分和水分需求旺盛。油菜则进入盛花期,需要充足的光照和水分。重要农事活动包括对冬小麦进行追肥、浇水,促进其生长发育;对油菜进行病虫害防治,确保油菜籽产量。
在现代农业科技发展的当下,利用无人机进行农药喷洒、利用土壤墒情监测仪精准灌溉,大大提高了农事操作的效率和精准度。在乡村振兴进程中,春分节气文化可作为打造特色农业品牌的重要元素,通过举办油菜花节等农事节庆活动,吸引游客,带动乡村旅游发展,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
在非遗项目方面,立蛋习俗历史悠久。传说在春分这天,鸡蛋更容易竖立起来,人们纷纷尝试,寓意生活圆满、好运连连。在一些地区,还有祭日的传统。《礼记》中记载:“祭日于坛。”人们在春分日搭建祭坛,面向东方祭祀太阳,祈求阳光充足,庄稼丰收。
不同地域的春分民俗各具特色,在北方,人们会在春分吃驴打滚,用糯米粉裹豆沙馅,香甜软糯。在南方,有吃春笋的习俗,春笋鲜嫩可口,可烹饪出多种美食。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如侗族,会举行盛大的春社活动,人们身着盛装,载歌载舞,祭祀祖先和土地神,场面热闹非凡。
宋代诗人王安石在《泊船瓜洲》中写道:“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生活于北宋时期,当时他推行变法,却遭遇诸多阻力。此诗创作于他第二次拜相赴京途中,诗人借景抒情,“春风又绿江南岸”描绘了春分时节春风吹拂,大地复苏的景象,“绿”字生动形象地展现了春天的勃勃生机。
从文学人类学角度看,诗人将自然节气与自身的政治抱负、思乡之情相融合。随着时代变迁,春分在文学中的意象从单纯描绘自然景色,逐渐拓展到蕴含家国情怀、人生感慨等复杂情感,体现了节气意象的审美流变。在国际上,西方诗歌中也有对春天的赞美,如英国诗人济慈的《初读贾浦曼译荷马有感》,虽然文化背景不同,但都表达了对自然美好的向往,与我国春分文学有相通之处。
清代的大文人郑板桥才华横溢,正气凛然,诗词写得极好!他在春游时诗兴大发,随口吟出一首《春词》56句,全文仅366字,除两句没有“春”字外,其余句句都有“春”字,共嵌入68个“春”字,一气呵成,自然流畅,让人回味无穷。
梁永生少将,1949年生于河北安国翰墨之乡。这片浸润着燕赵风骨与文脉传承的热土,不仅赋予他运筹帷幄的将帅之才,更滋养出腹有诗书的文心墨韵。作为装甲兵工程学院原院长,他既是沙场点兵的军事教育家,亦是砚田耕心的文化传承者,在铁甲洪流与翰墨丹青间谱写出刚柔并济的人生华章。
古贤有训:“书者,心画也。”将军深谙此道,自束发临池便与笔墨结缘。其书法承古开今,既有“二王”体系清雅俊逸的风神,又得北碑气象浑穆的筋骨。观其行草长卷,笔锋起落间可见黄庭坚《松风阁》的磊落开张,墨色枯润中暗含怀素《自叙帖》的跌宕奇崛。尤令人称绝者,在于将军深悟“无意于佳乃佳”的至境——狼毫起处如剑戟铿锵,素笺铺展似战阵恢宏,将半生戎马豪情化入点画波澜,终成“笔挟风云气,墨含金石声”的独特书风。
梁永生尝言:“砚台是文人的沙盘,宣纸乃墨客的疆场。”这种将兵家韬略与书道哲思融会贯通的智慧,使其作品既有“来如雷霆收震怒”的磅礴之势,又具“罢如江海凝清光”的澄明之境。其书法真迹被军事博物馆、国家图书馆等机构珍藏,成为见证当代军人文化修养的珍贵墨宝。(图文 张钧 魏传峰 谢爱平 董秀曼 王天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