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蛰,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通常在每年的3月5日或6日,太阳到达黄经345度时开始。惊蛰标志着仲春时节的开始,此时气温回升,春雷始鸣,蛰伏于地下冬眠的昆虫被惊醒,万物复苏。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惊蛰之名,正是源于这一自然现象。作为春季的重要节气,惊蛰不仅是大自然生机勃发的象征,也是农耕文化的重要节点。
惊蛰的三候分别为:“一候桃始华,二候鸧鹒鸣,三候鹰化为鸠。”
一候“桃始华”,指的是桃花开始绽放,粉红色的花朵点缀在枝头,象征着春天的到来。桃花盛开,不仅为大地增添了色彩,也预示着农事活动的开始。
二候“鸧鹒鸣”,鸧鹒即黄鹂,此时黄鹂开始鸣叫,清脆的鸟鸣声为春天增添了生机。三候“鹰化为鸠”,古人认为此时鹰会化为布谷鸟,实际上是因为鹰开始繁殖,而布谷鸟的叫声逐渐增多,给人一种错觉。这三候生动地描绘了惊蛰时节自然界的变化,展现了春天的生机与活力。
《月令十二集解》中对“雷乃发声,蛰虫咸动,启户始出。”惊蛰时节,春雷始鸣,蛰伏的昆虫被雷声惊醒,开始活动。这一现象反映了自然界阳气上升、阴气消退的过程。古人通过观察自然现象,总结出惊蛰是春耕的重要节点,此时气温回升,雨水增多,正是播种的好时机。惊蛰的到来,标志着农业生产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农民们开始忙碌起来,为丰收打下基础。
惊蛰时节,气温逐渐回升,南方地区开始进入春耕季节,北方地区则开始准备春播。农谚有云:“惊蛰不耙地,好比蒸馍走了气。”此时农民们忙着翻土、施肥,为春播做好准备。
同时,惊蛰也是防治病虫害的关键时期,农民们会利用此时气温回升的特点,采取各种措施保护农作物。惊蛰的气候特点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有利条件,但也需要注意防范倒春寒等不利天气的影响。
惊蛰的民俗活动丰富多彩,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打小人”和“祭白虎”。在广东、香港等地,人们会在惊蛰这天用纸片剪成小人的形状,然后用鞋子拍打,寓意驱赶霉运。此外,惊蛰还有吃梨的习俗,梨与“离”谐音,寓意远离疾病和厄运。这些民俗活动不仅体现了人们对自然的敬畏,也反映了民间文化的深厚底蕴。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惊蛰的民俗活动在现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
唐代诗人韦应物在《观田家》中写道:“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这首诗描绘了惊蛰时节春雨绵绵、万物复苏的景象,同时也反映了农民们开始忙碌的春耕生活。宋代诗人陆游在《惊蛰》中写道:“雷动风行惊蛰户,天开地辟转鸿钧。”这两句诗以磅礴的气势描绘了惊蛰时节自然界的变化,展现了春天的生机与活力。这些诗词不仅描绘了惊蛰的自然景象,也表达了古人对春天的热爱与赞美。
惊蛰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不仅是自然现象的反映,更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物候变化到民俗活动,从农事生产到诗词歌赋,惊蛰承载着古人对自然的观察与思考,也寄托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孟世强,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干部,少将。原系青海省书法家协会主席,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鉴定评估委员会委员、解放军总政治部美术书法院艺委会委员、青海省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北京伟人书画院青海分院院长。2005年被青海省评为“德艺双馨艺术家”。2008年1月被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聘为该校文化大讲堂特聘教授。自幼习书,四十余年不辍。先后临习过魏碑、汉隶、二王、米芾、欧、颜等碑帖。特别是对颜楷和颜《祭侄文稿》曾做过潜心研究,深得其精髓要义。《中国书画报》《书法报》《人民日报》《解放军报》《人民武警报》《书画名家报》《北京晚报》《艺术与研究》《中华名流》《西部艺术》等数十家报纸杂志曾多次发表孟世强同志的书法作品,并对其作了专题报道。青海、西安等数家电视台为其做过电视专题报道。曾多次在中国书法家协会举办的全国级大展赛中参展并获奖。2006年8月在青海省博物馆举办孟世强书法展,并举办了“孟世强书画艺术研讨会”。2007年7月在暨南大学博物馆举办了孟世强书法展。2001年青海省出版社出版发行了《孟世强书画集》,2008年1月由中国图书出版社与当代书画杂志总社联合为其出版发行了第二本书法集《当代著名书法家孟世强》,2010年1月由荣宝斋出版社为其出版发行了第三本专辑《孟世强书法艺术鉴赏》。其作品曾被中国美术馆、人民大会堂、国防大学、韩国国家美术馆、日本、港澳地区等国内外数十家美术馆和单位收藏。(图文 张钧 魏传峰 谢爱平 董秀曼 王天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