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蛰,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通常在每年的3月5日或6日,太阳到达黄经345度时开始。惊蛰标志着仲春时节的开始,此时气温回升,春雷始鸣,蛰伏于地下冬眠的昆虫被惊醒,万物复苏。《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惊蛰之名,正是源于这一自然现象。
惊蛰的三候分别为:“一候桃始华,二候仓庚鸣,三候鹰化为鸠。”一候“桃始华”,指的是桃花开始绽放,粉红色的花朵点缀在枝头,象征着春天的到来。二候“仓庚鸣”,仓庚即黄鹂,此时黄鹂开始鸣叫,清脆的鸟鸣声为春天增添了生机。
三候“鹰化为鸠”,古人认为此时鹰会化为布谷鸟,实际上是因为鹰开始繁殖,而布谷鸟的叫声逐渐增多,给人一种错觉。这三候生动地描绘了惊蛰时节自然界的变化。
《月令十二集解》中对惊蛰的描述是:“雷乃发声,蛰虫咸动,启户始出。”惊蛰时节,春雷始鸣,蛰伏的昆虫被雷声惊醒,开始活动。这一现象反映了自然界阳气上升、阴气消退的过程。古人通过观察自然现象,总结出惊蛰是春耕的重要节点,此时气温回升,雨水增多,正是播种的好时机。
惊蛰时节,气温逐渐回升,南方地区开始进入春耕季节,北方地区则开始准备春播。农谚有云:“惊蛰不耙地,好比蒸馍走了气。”此时农民们忙着翻土、施肥,为春播做好准备。同时,惊蛰也是防治病虫害的关键时期,农民们会利用此时气温回升的特点,采取各种措施保护农作物。
惊蛰的民俗活动丰富多彩,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打小人”和“祭白虎”。在广东、香港等地,人们会在惊蛰这天用纸片剪成小人的形状,然后用鞋子拍打,寓意驱赶霉运。此外,惊蛰还有吃梨的习俗,梨与“离”谐音,寓意远离疾病和厄运。
这些民俗活动不仅体现了人们对自然的敬畏,也反映了民间文化的深厚底蕴。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惊蛰的民俗活动在现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
唐代诗人韦应物在《观田家》中写道:“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这首诗描绘了惊蛰时节春雨绵绵、万物复苏的景象,同时也反映了农民们开始忙碌的春耕生活。
宋代诗人陆游在《惊蛰》中写道:“雷动风行惊蛰户,天开地辟转鸿钧。”这两句诗以磅礴的气势描绘了惊蛰时节自然界的变化,展现了春天的生机与活力。
惊蛰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不仅是自然现象的反映,更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物候变化到民俗活动,从农事生产到诗词歌赋,惊蛰承载着古人对自然的观察与思考,也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刘巨田少将,1954年降生于河北井陉这片人杰地灵之所。井陉的灵山秀水,赋予了他独特的气质与禀赋。曾任武警北京总队副司令,在军事领域,他凭借卓越的领导才能与坚毅果敢的品质,成为一位备受瞩目的杰出将领。然而,在戎马生涯之外,书法宛如他心灵的一片静谧绿洲,承载着他对艺术的深深热爱。
退休之后,刘巨田全身心地投入书法研习之中。他不辞辛劳,四处求师问道,幸得数位书法名家悉心指导,自此在书法之路上精进不休。尤其擅长行书,笔下的行书犹如行云流水,潇洒自如,尽显灵动之美。同时,他对篆书、隶书、草书亦有颇深的造诣,兼通诸体,博采众长,逐渐形成了独具个人特色的书法风格,自成一派。其作品多次在各类书法展览中亮相,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赢得了广泛赞誉。
书法,作为中华民族璀璨文化的瑰宝,散发着无尽的魅力。它的魅力源于其千变万化的姿态与风格各异的神韵:豪放处,恰似大江东去,波澜壮阔,尽显雄浑豪迈之气;婉约时,犹如小桥流水,潺潺湲湲,饱含细腻温婉之情。其笔触粗犷时,仿若旭日喷薄,充满磅礴的力量;细腻处,则如春风拂柳,尽显轻柔曼妙之态。书法虽非绘画,却蕴含着如同绘画般的艺术美感,线条的勾勒、墨色的浓淡,皆营造出独特的视觉享受;它亦非歌舞,却有着如歌舞般的韵动旋律,笔锋的起承转合、节奏的缓急轻重,恰似音符在纸上跳跃,奏响美妙的乐章。直至今日,书法魅力不减,吸引着上千万书法爱好者沉醉其中,笔耕不辍,钟情于这翰墨天地。
刘巨田先生与书法的缘分,始于最初的随性书写,那只是工作之余的一种消遣。然而,随着对书法艺术领悟的逐渐加深,他意识到需要更为系统、专业地学习,于是踏上了“拜师学艺”之路。自此,先生经年累月沉浸于临帖习碑之中,对古代经典碑帖反复揣摩、研习,汲取其中的精华。在无数个日夜的磨砺下,他终于在书法创作上独辟蹊径,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每一次提笔创作,仿佛穿越时空,置身于唐风宋月的悠悠岁月之中。在这艺术的天地里,他冥冥之中能感受到经书佛典的洗礼,心灵得到净化;在典籍诗词歌赋的深远意境中,他体悟到淡泊清明的情志,达到了一种超凡脱俗的精神境界。(图文 张钧 魏传峰 谢爱平 董秀曼 王天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