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要闻聚焦
  • 品牌快讯
  • 品牌创新
  • 品牌活动
  • 品牌发布
  • 品牌风采
  • 品牌文化
  • 视频专区
  • 专家观点
  • 人物访谈
logo 品牌文化
  • 中宏网品牌首页 >
  • 品牌文化 >
  • 正文

雨催惊蛰候,风作勒花开——孔繁顺书法艺术探索

2025-03-06 09:01:44 中宏网品牌
分享到: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随着春天的脚步,惊蛰节气悄然而至。这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当太阳到达黄经345°,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丁位时,通常在公历3月5日至6日,自然界开始展现出勃勃生机。

  当现代射电望远镜捕捉到河外星系的脉冲信号时,中国古代天文学家已通过圭表测影将惊蛰精确到黄经345°。《开元占经》记载的“惊蛰初候,雷始发声”,与现代气象学中“对流层起电”理论形成跨越千年的呼应。

图片 58.png

图片 63.png

  汉代张衡发明的地动仪,其设计原理与惊蛰时节的地壳微震监测存在微妙关联。这种将天文观测与工程技术结合的智慧,使中国成为古代世界最精准掌握节气规律的文明。

  现代生态学研究揭示,惊蛰三候构成完整的生态链。桃花盛开为中华蜜蜂提供早春蜜源,黄鹂鸣唱促进森林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鹰隼隐匿为小型鸟类腾出繁殖空间。这种生物协同演化现象,与《齐民要术》记载的“桑基鱼塘”生态模式异曲同工。卫星遥感数据显示,惊蛰期间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汇量激增23%,印证了“春雷惊百虫,万物竞生长”的科学内涵。

  从河姆渡遗址的骨耜到现代的智能农机,惊蛰始终是农耕技术革新的节点。宋代《农书》记载的“惊蛰粪田”技术,通过微生物发酵实现土壤改良,与当代有机农业标准高度契合。

  明清时期的“间作套种”模式,在惊蛰时节将豆科作物与禾本科作物搭配,形成氮素循环的生态闭环。如今,物联网墒情监测系统将“惊蛰不耙地,好比蒸馍走了气”的农谚转化为数字化种植方案。

  广东佛山“行通济”民俗中,传统“炒虫”仪式被赋予新内涵——用3D打印技术制作害虫模型,通过AR增强现实展示生态链。浙江遂昌“班春劝农”活动,将古代县官劝农仪式与区块链溯源系统结合,实现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的全程透明。这些创新实践表明,非遗传承需要科技赋能,更需要文化基因的创造性转化。

  唐诗宋词中的惊蛰书写,成为跨文化交流的桥梁。白居易“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垂直地带性物候观察,与但丁《神曲》中的季节意象形成对照;李商隐“春心莫共花争发”的生命哲思,与泰戈尔《飞鸟集》中的自然颂歌产生共鸣。

  当这些诗句被镌刻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文化墙上,惊蛰已超越地域界限,成为全人类共同的精神遗产。

  在气候变化成为全球议题的今天,惊蛰的生态智慧愈发彰显价值。云南元阳梯田的“惊蛰开犁”,通过“森林-村寨-梯田-水系”四素同构系统实现零废弃农业;福建安溪铁观音的“惊蛰采茶”,运用传统农时与现代加工技术结合,打造出地理标志产品。这些实践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列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为现代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

  从甲骨文的“启蛰”刻辞到数字节气馆的全息投影,人类对自然节律的认知不断深化。惊蛰作为中华文明的时空密码,既记录着古代科技的辉煌成就,又为现代社会提供生态治理的智慧。

  这个承载着五千年文明记忆的节气,正以其独特的魅力,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东方智慧。

  孔繁顺少将,山东曲阜人,作为至圣先师孔子第七十四代嫡裔,自幼便在深厚的家学熏陶下成长。自髫龄起,他便展现出了非凡的翰墨天赋。从小学到中学,他长期担当校园宣传的主力军,以稚嫩却饱含灵气的笔触题写板报墙报,在这一方小小的天地里,初步展露了自己在书法艺术上的才情。

  在长达四十余载的军旅生涯中,尽管日常事务繁忙,孔繁顺少将却始终没有放弃对书法的热爱与追求。从投身军旅拿起毛笔的那一刻起,他便立下了“晨昏双课”的坚定规矩:每天清晨寅卯相交之际,沉浸于临摹古代名帖;夜晚戌亥时分,潜心研习历代碑铭。从两汉时期的简帛书法,到晋唐的经典书法;从钟繇、张芝、王羲之、王献之,到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他深入钻研,尽得诸体的精髓。其篆书与隶书,尽显古朴典雅之韵;楷书与行书,则凸显端庄方正之态,最终形成了“骨气深稳而锋芒内敛”的独特书法风格。

  他的书法造诣备受业界推崇。先后举办了“军旅书墨展”等二十余场专题展览,一百多幅作品入选国家级艺术大展。《解放军报》等核心媒体长期刊载他的墨宝,孔子博物馆、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华侨博物馆等都珍藏着他的杰出作品。艺术评论家赞誉他的作品“既有庄重的庙堂气象,又具古朴的金石风骨,堪称军旅书法家的典范”。

  孔繁顺少将先后出版了《军行》等七部诗集,在《求是》《人民日报》等刊物上发表理论文章三百余篇,五部学术文集见证了他深厚的学养。他更以强烈的文化担当积极投身公益事业,支持文物保护与艺术教育工作,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以艺弘道”的圣裔风范。(图文 张钧 魏传峰 谢爱平 董秀曼 王天佑)


素材源:董凡
编辑:康书源
审核:王怡然

  • 中宏网品牌栏目一行走访陈钰夫美术馆

关于中宏网 中宏网动态 广告服务 中宏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3030128号-1 举报电话:010-63359623

Copyright © 2016-2025 by www.zhonghongw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运营管理: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