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要闻聚焦
  • 品牌快讯
  • 品牌创新
  • 品牌活动
  • 品牌发布
  • 品牌风采
  • 品牌文化
  • 视频专区
  • 专家观点
  • 人物访谈
logo 品牌文化
  • 中宏网品牌首页 >
  • 品牌文化 >
  • 正文

今年惊蛰早,笋萌破春寒——杨廷欣书法艺术探索

2025-03-05 16:56:51 中宏网品牌
分享到: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在二十四节气的轮回中,惊蛰紧随立春和雨水之后,是春天的第三个节气。此时,太阳抵达黄经345°,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丁位,这一现象通常出现在公历3月5日或6日,预示着自然界的苏醒。

  惊蛰作为阳气升腾的关键节点,暗含着《周易》“一阳来复”的哲学奥义。《淮南子·天文训》记载的“惊蛰而雷,春分而电”,将节气现象与宇宙能量流动关联。此时太阳直射点北移,昼夜时长趋近平衡,地球公转与自转的微妙变化,在中华历法中转化为“雷乃发声”的具象表达。这种将天文现象与人文认知融合的思维方式,构成了中华文明独特的宇宙观。

图片 44.png

  现代生物学研究揭示,惊蛰三候蕴含着精妙的生态规律。桃花开放所需的400-500℃积温,与《齐民要术》记载的“春三月,桃始华”完全吻合。黄鹂的迁徙路线与东亚季风推进路径高度重合,其鸣唱频率变化甚至能反映气压波动。“鹰化为鸠”的误判,实则是古代对短耳鸮与红隼繁殖期羽色变化的观察记录。这些物候现象,构成了古代生态监测的生物指标体系。

  从仰韶文化的粟作遗存到明清时期的《农政全书》,惊蛰推动了农耕技术体系的四次迭代。汉代“代田法”通过垄沟轮作实现土壤改良,与现代免耕农业原理相通。宋代“占稻色”习俗中,稻米爆花率与水分含量的关系,暗合现代谷物干燥技术标准。

  清代“惊蛰栽树”经验,与当代林业研究得出的“地温稳定在5℃以上”的种植指标完全一致,展现了传统技术的科学性。

  广东“祭白虎”仪式中的“打小人”习俗,通过针刺纸偶实现心理宣泄,被现代心理学视为原始的压力管理机制。北方“炒虫”节俗中的爆米花,经现代工艺改良成为休闲食品,实现了民俗符号的商业化转化。浙江“蒙鼓皮”仪式中,利用春雷震动校准乐器音律的做法,与现代声学研究中的“共振频率”原理高度契合。

图片 43.png

  唐宋诗词中的惊蛰书写,创造了独特的审美范式。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的暮春意象,与惊蛰“仓庚鸣”形成时序对照;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的断魂意境,与惊蛰“微雨众卉新”构成情感张力。最具现代性的当数温庭筠“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通过晨景描绘,将惊蛰的农耕意象升华为人类与自然共生的永恒命题。

  入选人类非遗的二十四节气,在当代社会呈现新的生命力。云南哈尼族“惊蛰开秧门”仪式,通过传统歌舞记录稻作知识,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列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北京中轴线“惊蛰观星”活动,将古代天文观测与现代城市规划结合,创造了文化遗产活化的新范式。这些实践表明,传统节气文化不仅是历史记忆,更是应对现代性困境的智慧资源。

  从河姆渡骨耜上的刻痕,到今日的卫星遥感监测,人类对自然节律的认知不断深化。惊蛰作为中华文明的时间锚点,既承载着“天人合一”的哲学智慧,又蕴含着生态保护的现代启示。当城市霓虹与桃花相映,我们不仅看到季节的轮回,更感受到文明基因在科技时代的创造性转化。这个古老的节气,正以其独特的魅力,成为连接传统与未来的文化桥梁。

图片 48.png

  杨廷欣,籍贯山东平度,工学硕士。1976年2月参军入伍,原解放军总后勤部某研究所所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博士生导师。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

  他自幼喜爱书法,2014年曾入清华美术学院书法高研班学习深造。工作之余,笔耕不辍,收获颇丰。他精临古帖,博撷约取,把军人的豪气、骨气以及诗人的情怀融入书法作品之中,形成了自己潇洒之中见沉稳,畅达之中求雄强的书风。作为军旅书法家,他认为书法绝不是简单的写字,是一个书者人生修为、性格、情怀的真实表达,是通古博今、翰墨抒怀的文化研修之旅,是精神及意志力的锻造过程。他把书法的研修和创作作为传播正能量、崇德向善、参悟人生、修身养性的重要契机。其书法、诗歌、楹联等作品先后在《科技日报》《解放军报》《作家报》《后勤文艺》《中国诗歌》《科技信息报》等报刊发表。(图文 张钧 魏传峰 谢爱平 董秀曼 王天佑)


素材源:董凡
编辑:康书源
审核:王怡然

  • 中宏网品牌栏目一行走访陈钰夫美术馆

关于中宏网 中宏网动态 广告服务 中宏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3030128号-1 举报电话:010-63359623

Copyright © 2016-2025 by www.zhonghongw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运营管理: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