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要闻聚焦
  • 品牌快讯
  • 品牌创新
  • 品牌活动
  • 品牌发布
  • 品牌风采
  • 品牌文化
  • 视频专区
  • 专家观点
  • 人物访谈
logo 品牌文化
  • 中宏网品牌首页 >
  • 品牌文化 >
  • 正文

才过惊蛰无多日,犹有残梅晚著花——杨新华书法艺术探索

2025-03-05 16:24:07 中宏网品牌
分享到: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当太阳行至黄经345°,地球北半球的温带地区迎来了惊蛰节气。这个在公历3月5-6日交节的节气,是中国传统历法体系中极具标志性的时间节点。《尚书·尧典》记载的“四仲中星”观测体系,为惊蛰的形成奠定了天文基础。

  汉代《太初历》正式确立二十四节气体系时,将“启蛰”更名为“惊蛰”,这一改动不仅体现了汉字的韵律之美,更暗含着古人对自然规律的深刻认知——从被动观察到主动命名,折射出农耕文明对时序的掌控力。

图片 11.png

  三候现象构成了惊蛰独特的自然乐章。初候“桃始华”,并非简单的植物开花,而是蕴含着《周易》“震卦”的意象,桃花以其灼灼之姿诠释着“天地之心”的萌动。二候“仓庚鸣”,黄鹂的歌声不仅是生物节律的体现,更被《诗经》赋予“伐木丁丁,鸟鸣嘤嘤”的人文内涵。三候“鹰化为鸠”的记载,虽与现代生物学认知存在偏差,却反映了古人对物种转化的哲学思考,与《庄子》“化蝶”意象形成跨时空对话。

  《农桑辑要》记载的“惊蛰地气通”,揭示了此时土壤微生物活动的规律。华北平原的“九九歌”将惊蛰与农事紧密关联,“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的谚语背后,是数千年积累的土壤温度观测经验。在江南地区,“惊蛰闻雷米似泥”的农谚,既包含对气候规律的总结,也体现了精耕细作农业对天气变化的精准把握。这种将天文、物候、农事融为一体的认知体系,正是中华农耕文明的核心特征。

  广东地区的“祭白虎”仪式,将民间信仰与生态保护巧妙结合。用猪血涂抹纸虎,既满足了驱邪心理,又暗含对虎患的防御意识。北方“打小人”习俗中的“炒虫”环节,通过爆炒黄豆模拟驱虫过程,将巫术仪式转化为实用的害虫防治手段。

  这些看似迷信的民俗活动,实则是古代防疫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传统社会应对自然威胁的集体智慧。

  唐诗宋词中的惊蛰书写,构建了独特的审美意象体系。王维“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以听觉意象表现节气特征;陆游“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将惊蛰的雨意转化为市井生活图景。

  最为精妙的当数刘方平的“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通过细微的虫鸣感知节气变化,达到“以小见大”的美学境界。这些诗词不仅是文学创作,更是古代物候观测的文学记录。

  入选人类非遗的二十四节气,在当代社会呈现出新的生命力。浙江安吉的“开犁节”,将传统农事仪式与生态旅游结合,成为文化传承的创新样本。

  北京故宫的“惊蛰雅集”,通过文物展示、诗词吟诵等形式,让古老节气与现代都市生活对话。在科技发达的今天,这些传承实践不仅延续着传统智慧,更启示我们:尊重自然节律,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

  从甲骨文的“启蛰”刻辞,到今日的非遗传承,惊蛰承载着中华文明对自然规律的深刻认知。当我们在现代都市聆听春雷,看到桃花绽放,不仅是对季节更替的感知,更是对文化根脉的深情回望。这个古老的节气,正以其独特的智慧,为当代社会提供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启示。

  杨新华少将,出生于江苏省南京市,是一位在军事与文化艺术领域均有着卓越成就的杰出人物。在军事生涯中,曾任原总参军务部副部长,凭借着卓越的领导才能与专业素养,为国防事业贡献了重要力量。

  在文化艺术领域,杨新华同样建树颇丰。作为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原顾问,他曾为推动老年书画艺术的繁荣与发展不遗余力。同时,身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其书法艺术造诣深厚,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他的作品常见诸《解放军报》《书法报》《中国老年书画报》《华夏书画报》等专业报刊,在《探索科学》《延河》等刊物上亦能寻得他的墨宝,足见其艺术影响力之广泛。他积极投身于军内外各类书法展览,以精湛的技艺多次获奖,赢得了业界的高度认可。其部分书法佳作被恭王府博物馆、杨靖宇烈士纪念馆、中国政法大学等重要机构收藏,这些作品不仅是艺术价值的象征,更是文化传承与交流的重要载体。(图文 张钧 魏传峰 谢爱平 董秀曼 王天佑)

素材源:董凡
编辑:康书源
审核:王怡然

  • 中宏网品牌栏目一行走访陈钰夫美术馆

关于中宏网 中宏网动态 广告服务 中宏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3030128号-1 举报电话:010-63359623

Copyright © 2016-2025 by www.zhonghongw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运营管理: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