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水,作为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个节气,每年大约在2月19日前后,当太阳黄经达到330度时,便迎来了这个充满生机的时刻。此时,气温逐渐回暖,冰雪开始融化,降水增多,因此得名“雨水”。
二十四节气,这一中华民族古老智慧的结晶,不仅是中国农耕文明的产物,更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时间为轴,巧妙地将天文、气象、物候与农事活动融合在一起,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雨水节气有着独特的物候特点,古人将其分为三候:“一候獭祭鱼;二候鸿雁来;三候草木萌动。”当第一候来临,水獭开始活跃起来,它们在水中捕鱼,然后将鱼整齐地排列在岸边,仿佛在举行一场庄重的祭祀仪式。这种奇特的行为,实际上是水獭在为即将到来的繁殖期储备食物,同时也预示着大自然的生机开始复苏。五天之后,进入第二候,鸿雁从南方飞回北方。它们排成整齐的队列,在天空中翱翔,为大地带来了春天的气息。
鸿雁的归来,象征着季节的更替和生命的轮回。最后一候,在春雨的滋润下,草木开始萌动。大地渐渐苏醒,嫩绿的新芽从土壤中钻出,展现出顽强的生命力。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对雨水节气的解释为:“正月中,天一生水,春始属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后继之雨水。且东风既解冻,则散而为雨矣。”
古人认为,天地间的水是万物生长的源泉,立春之后,万物开始复苏,而水则是滋养万物的关键。当东风吹起,冰雪消融,化作雨水,滋润着大地,万物得以生长。这一解释,不仅体现了古人对自然规律的深刻认识,也蕴含着对生命的敬畏和对未来的希望。
雨水节气的到来,对气候和农事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从气候上看,此时气温逐渐回升,降水开始增多,空气中的湿度增大。这种气候条件,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但也容易引发一些病虫害。
在农事方面,雨水节气是春耕春播的重要时期。农民们开始忙碌起来,他们要做好选种、施肥、耕地等准备工作。华北、西北及黄淮地区,由于降雨量较少,需要及时进行春灌,以保证农作物的生长。淮河以南地区,雨水较多,要注意农田的排水和防涝,防止湿害烂根。雨水节气,就像是大自然给农民们发出的一声号角,催促着他们开始新一年的劳作。
在民俗文化方面,雨水节气也有着丰富的内涵。在川西地区,有“拉保保”的习俗。在雨水节这天,父母会为孩子寻找干爹,希望借助干爹的福气,让孩子健康成长。这一习俗充满了人情味,体现了人们对亲情和美好生活的向往。
此外,还有“回娘家”的习俗。出嫁的女儿会在雨水节带上礼物回娘家,表达对父母的感恩之情。生育了孩子的妇女,会带上罐罐肉等礼物,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久婚未孕的妇女,母亲会为她缝制红裤子,祈求来年得子。这些习俗,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让雨水节气充满了温暖和亲情。
在古诗词中,雨水节气也常常成为诗人笔下的灵感源泉。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诗中描绘了清晨的细雨,湿润了渭城的尘土,客舍周围的柳树也变得更加清新。这场春雨,不仅增添了离别的愁绪,也让景色更加美丽。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虽然这首诗描写的是西湖的雨景,但也让人联想到雨水节气里的春雨。春雨如诗如画,无论是晴天还是雨天,都有着独特的韵味。
雨水节气,它是大自然的恩赐,是生命的起点,是民俗文化的传承,也是诗词中的诗意篇章。它用雨水滋润着大地,用物候诉说着生命的故事,用民俗传递着温暖的情感,用诗词描绘着美好的景象。让我们感受大自然的魅力,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迎接新一年的希望与生机。
刘巨田少将,1954年降生于河北井陉这片人杰地灵之所。井陉的灵山秀水,赋予了他独特的气质与禀赋。曾任武警北京总队副司令,在军事领域,他凭借卓越的领导才能与坚毅果敢的品质,成为一位备受瞩目的杰出将领。然而,在戎马生涯之外,书法宛如他心灵的一片静谧绿洲,承载着他对艺术的深深热爱。
退休之后,刘巨田全身心地投入书法研习之中。他不辞辛劳,四处求师问道,幸得数位书法名家悉心指导,自此在书法之路上精进不休。尤其擅长行书,笔下的行书犹如行云流水,潇洒自如,尽显灵动之美。同时,他对篆书、隶书、草书亦有颇深的造诣,兼通诸体,博采众长,逐渐形成了独具个人特色的书法风格,自成一派。其作品多次在各类书法展览中亮相,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赢得了广泛赞誉。
书法,作为中华民族璀璨文化的瑰宝,散发着无尽的魅力。它的魅力源于其千变万化的姿态与风格各异的神韵:豪放处,恰似大江东去,波澜壮阔,尽显雄浑豪迈之气;婉约时,犹如小桥流水,潺潺湲湲,饱含细腻温婉之情。其笔触粗犷时,仿若旭日喷薄,充满磅礴的力量;细腻处,则如春风拂柳,尽显轻柔曼妙之态。书法虽非绘画,却蕴含着如同绘画般的艺术美感,线条的勾勒、墨色的浓淡,皆营造出独特的视觉享受;它亦非歌舞,却有着如歌舞般的韵动旋律,笔锋的起承转合、节奏的缓急轻重,恰似音符在纸上跳跃,奏响美妙的乐章。直至今日,书法魅力不减,吸引着上千万书法爱好者沉醉其中,笔耕不辍,钟情于这翰墨天地。
刘巨田先生与书法的缘分,始于最初的随性书写,那只是工作之余的一种消遣。然而,随着对书法艺术领悟的逐渐加深,他意识到需要更为系统、专业地学习,于是踏上了“拜师学艺”之路。自此,先生经年累月沉浸于临帖习碑之中,对古代经典碑帖反复揣摩、研习,汲取其中的精华。在无数个日夜的磨砺下,他终于在书法创作上独辟蹊径,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每一次提笔创作,仿佛穿越时空,置身于唐风宋月的悠悠岁月之中。在这艺术的天地里,他冥冥之中能感受到经书佛典的洗礼,心灵得到净化;在典籍诗词歌赋的深远意境中,他体悟到淡泊清明的情志,达到了一种超凡脱俗的精神境界。(图文 张钧 魏传峰 谢爱平 董秀曼 王天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