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作为二十四节气之首,承载着中华文明对自然规律的深刻认知。其历史可追溯至上古时期的圭表测影实践,《周髀算经》记载“日影一寸,地差千里”,先民通过观测日影长度变化确立“四立”框架。《尚书·尧典》中“寅宾出日”的记载,印证了早在四千年前,华夏先民已形成系统的节气观测体系。汉武帝时期,《太初历》首次将二十四节气纳入官方历法,确立了立春“岁首”的象征地位。
“立,始建也。春气始而建立也。”立春,是春季的开始,意味着新的一个轮回已开启。2016年,“二十四节气”入选联合国非遗名录,立春作为时序循环的起点,成为中华文明宇宙观的重要载体。2025年将现“双立春”奇观,此因农历闰六月所致,阴阳合历的特殊设置使立春在公历2月3日-5日间周期性游移,彰显中国历法“置闰协时”的深邃智慧。在五行学说中,立春是五行之气的转折点,木气开始生发,万物由此焕发生机。它不仅是时间的节点,更是生命的起点,标志着大自然从沉睡中苏醒,开启新的生长周期。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精妙诠释立春三候:“初候东风解冻,二候蛰虫始振,三候鱼陟负冰”。初候时节,北纬35度地区冻土开始消融,黄河中游平均气温回升至3℃以上,《逸周书》谓之“条风至,冰始泮”。
二候之际,土壤温度突破5℃临界点,冬眠昆虫体内甘油浓度下降,进入苏醒前奏,《淮南子》载“蛰虫昭苏,启户始出”。至三候,水温梯度形成特殊水层结构,鱼类上浮至冰层下活动,《埤雅》描述“鱼当寒威,负冰以游”。这些物候现象构成完整的生态链条,元代吴澄在《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强调“天地之气,至此而始交也”,揭示立春作为能量转换节点的本质。
立春期间,太阳黄经达315°,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七九河开”阶段。农谚“立春雨水到,早起晚睡觉”道出农耕节奏的转变。长江流域开始早稻浸种催芽,日平均气温需稳定通过10℃;黄淮海平原进行冬小麦返青管理,土壤解冻深度达5-7厘米时实施顶凌耙耱;东北地区则开展农机具检修,准备积雪融化后的整地作业。
古代《四民月令》记载:“立春日,烧葭灰候气”,古人通过律管飞灰观测地气萌动。现代气象数据显示,立春节气期间全国降水量较冬至增加30%,但存在明显地域差异:华南春雨概率达45%,而华北地区仍多风少雨,印证了“立春北风起,早春必有雨”的农谚智慧。气候的变化也影响着农作物的生长,农民们需要根据节气的变化,合理安排农事活动,确保农作物的茁壮成长。
立春民俗形成“祭春-鞭春-咬春”的完整仪式体系。清代《燕京岁时记》载:“立春先日,顺天府进春牛图,礼部官生抬春牛由午门入,置于乾清门。”春牛制作严格遵循《土牛经》规制,牛身各部位对应五行干支。贴春联、放鞭炮,这些传统习俗表达了人们对新一年的美好祝愿,希望生活红红火火、吉祥如意。吃春饼,也是立春时节的重要习俗之一。
浙江衢州九华立春祭完整保存祭春神句芒古礼,2016年被列入人类非遗扩展名录。咬春食俗蕴含医理智慧:五辛盘配伍葱、蒜、椒、姜、芥,《本草纲目》称其“发五脏气”;春饼,又称薄饼,人们将各种蔬菜和肉类卷入饼中,寓意着将春天的生机与活力融入生活。春饼包裹时蔬暗合“春生”之道。在岭南,立春“采青”习俗演化成现代醒狮采青表演;山西民间立春“戴春鸡”的孩童,头饰羽毛颜色对应五行属性,构成活态文化基因库。此外,还有打春牛等习俗,这些习俗它们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情感和记忆。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更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唐末吴融的《渚宫立春书怀》,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将立春景象与个人情感、时代背景紧密相连。首联“春候侵残腊,江芜绿已齐”,以直白之笔描绘出立春时冬春交替的独特氛围,春之气息已潜入未消的腊月,江边芜草泛绿,尽显万物初萌之态。颔联“风高莺啭涩,雨密雁飞低”,从听觉和视觉出发,细腻展现立春的气候与物候,强劲春风中黄莺啼声生涩,细密春雨里大雁低飞而归,生动呈现出春天初临时动物们的状态以及物候随节气的变化。
从古老的圭表测影,到现代的量子计时,时间度量方式历经变迁,但立春始终是中华文明认知宇宙的重要坐标。这一穿越三千年历史长河的节气,不仅是对“律回岁晚冰霜少”自然现象的精准记录,更是“万物含新意”积极发展理念的生动体现。步入气候变迁的当代,立春所蕴含的生态智慧愈发凸显其价值。
2025年双立春的到来,唤起了“年逢双春雨水多”这一古老农耕经验。这一经验,是先辈们在长期农事活动中总结的智慧结晶,反映了节气与气象的紧密联系。透过这一现象,我们更应深刻领悟“天行有常”的生态智慧,即自然界的运行有着固有规律,人类必须尊重并顺应这些规律。这一智慧贯穿中华文明发展历程,是我们民族文化基因的重要组成部分,支撑着中华文明历经风雨而绵延不绝。
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中,我们应传承和发扬这一文化基因,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武功历史上曾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相传炎黄二帝部落曾经生活在此地,后稷在这里建立了有邰国,有邰国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邦国,就是在这里开创了中华民族农耕文明。武功古城内闻名遐迩的就是报本寺塔,报本寺位于武功镇武塔村,是著名的武功八景之一。
据史书记载,报本寺是在唐高祖李渊宅院的基础上修建而成,唐太宗李世民就是出生于此地,后来舍宅为寺,取名“报本寺”。
武功历史悠久、文蕴深厚,人杰地灵,这里除了是李世民的诞生地,还孕育出许多名人志士,古代有明代状元唐海、家喻户晓的苏武、游师雄等人,也有名满三秦、享誉国内的“姜嫄古墓小华山、教稼台封后稷官、苏武节碑龙门传、上阁钟声响九天、喀山晚照晒书卷、东桥水波花柳显、二水塔影两河湾、报本胡燕更奇观”的武功八景。
现代,武功更是人才辈出、灿若繁星。今天我们要说的主人公黄作兴,这位出身于陕西武功的杰出代表人物,出生于1948年10月。他始终秉持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于1969年2月以坚定的信念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开始了自己的政治生涯。同年3月,他踏入工作岗位,展现出对工作的热忱和责任感。
黄作兴通过刻苦的学习,不懈的努力,完成了中央党校大学学历,这不仅提升了他的专业素养,也为他的领导工作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在军事领域,黄作兴凭借其卓越的领导才能和丰富的经验,逐步晋升至中将军衔,成为中国军队中备受尊敬的高级将领。
他的职业生涯中充满了荣誉与挑战,他的贡献和影响力不仅限于个人成就,更是对中国国防事业的有力推动。他很重视对古代书法技法的探索,尤其是对东晋至明清文人书法的临摹,自有心得。在书法创作上追求入古出新,洁静超尘的艺术风格。观其书法气韵生动,赏心悦目,流美而不媚俗。(张钧 魏传峰 谢爱平 董秀曼 王天佑 编辑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