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作为二十四节气之首,承载着古老而深厚的文化内涵。它不仅是春天的开始,更是万物复苏、生机勃发的象征。立春的概念源于古人对自然规律的观察与总结,“立”即“开始”“春气始而立也”。
二十四节气的形成是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智慧结晶,早在春秋时期,人们便已确定了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等八个节令,到了秦汉时期,二十四节气完全确立,并被正式纳入《太初历》。这一套完整的节气体系,不仅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时间指南,也深刻影响了中国人的生活节奏和文化传统。
立春的三候分别是东风解冻、土鳖虫始振、鱼陟负冰。这三候生动地描绘了立春时节的自然变化。东风解冻,意味着温暖的春风开始吹拂大地,冰雪消融,河流解冻,大自然从沉睡中苏醒。土鳖虫始振,指的是冬眠的昆虫开始感受到温暖的气息,逐渐苏醒并活动起来。鱼陟负冰,则描绘了冰面开始融化,鱼儿开始在冰层下活动的场景。
这些自然现象不仅标志着春天的到来,也体现了自然界中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微妙关系。立春的三候如同大自然的钟表,精准地记录着季节的更替,提醒着人们顺应自然规律,调整生活节奏。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农书,详细记载了二十四节气及其对应的物候现象。书中对立春的描述尤为生动:“立春,正月节。立,始建也。春气始而建立也。”这段文字不仅解释了立春的含义,还强调了其作为岁首的重要性。
在古代,立春被视为一年的开始,天子会在立春之日率领百官前往东郊迎春,祈求丰收。这种仪式不仅是对自然的敬畏,更是对农业生产的重视。《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对立春的记载,不仅反映了古代社会对农业的依赖,也体现了中国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哲学思想。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立春常常成为诗人们吟咏的对象。唐代诗人杜甫在《立春》中写道:“春日春盘细生菜,忽忆两京梅发时。盘出高门行白玉,菜传纤手送青丝。”这首诗描绘了立春时节的风俗,如春盘、春菜等,展现了古人对立春的重视和对春天的热爱。
宋代诗人王安石在《元日》中写道:“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虽然这首诗主要描写的是春节,但立春与春节在时间上相近,诗中所描绘的热闹场景和对新年的期待,也反映了立春时节的喜庆氛围。这些诗词不仅展现了古人对立春的细腻感受,也体现了他们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2025乙巳蛇年作为首个荣膺联合国“非遗春节”的农历新年,其独特的“双春”现象因阴阳合历置闰法则而生,岁首岁尾两度立春的奇观与申遗成功十周年的时空交汇,让古老节气焕发现代生机。天文学上,闰六月设置使立春日定格于公历2月3日与次年1月31日,形成“春启新元,春收旧岁”的循环意象;文化维度中,“双春”承载着《周礼》记载的“顺时授事”智慧,化作龙泉青瓷匠人锻刻的“双春瓶”、岭南侨乡飘洋的“双春帖”,更被科学家转化为校准千年计时模型的天文数据。当故宫数字馆以全息技术重现清代春帖唱和场景,当冬奥“立春雪花”与光影在鸟巢再绽芳华,这场穿越三千年的文明对话,既印证着“木火通明”的古老谶纬,更演绎着非遗活化的当代范式,在黄道吉日与现代科技的共振中,续写着中华文明“观天察地,敬时而作”的永恒诗篇。
立春作为二十四节气之首,自上古圭表测影肇始,穿越三千年光阴淬炼,始终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璀璨身份叩响现代文明之门。这项世界级的文化认证,不仅是对“天行有常,敬授民时”农耕智慧的至高礼赞,更催生出传统民俗的创造性转化,而今立春文化已突破时空界限——故宫博物院将“鞭春牛”典礼搬进元宇宙空间,电商平台春饼食材组合创下百万销量,中小学校园里非遗课程让学生亲手制作律管候气装置。当2025年“双春年”携祥瑞而来,我们看到的不只是农谚中“年逢双春雨水足”的丰收吉兆,更是二十四节气活态传承的生动范本。这种传统民俗与现代文明的交响共鸣,在新时代续写着“天人合一”的永恒乐章。
李栋恒中将,1944年出生,河南南阳人,高级将领、军旅文化名家。曾任总装备部副政委兼纪委书记、中央军委纪委副书记,中共第十六届中央委员,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常委。其军政生涯与文化艺术成就交相辉映,在军内外享有“儒将”美誉。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作品融军人豪气与文人风骨于一体,多次参加国家级展览,《李栋恒诗词书法选集》展现其“诗书合璧”的艺术特色。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顾问,执掌解放军红叶诗社十余载,出版《李栋恒诗词(四卷)》《拾慧斋诗词选》等著作,以军旅诗作弘扬强军文化。
其书法作品笔力遒劲,章法严谨,尤擅行草,将数十年军旅生涯凝练的浩然正气注入笔墨;诗词创作坚持“诗言志”传统,既有“铁马秋风”的壮美,亦含“家国情怀”的深沉,拥有独特的军旅文人艺术风格。(张钧 魏传峰 谢爱平 董秀曼 王天佑 编辑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