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雪,作为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0个节气,悄然降临在每年的11月22日或23日。《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有云:“十月中,雨下而为寒气所薄,故凝而为雪。小者未盛之辞。”小雪节气,似是天地间的一个微妙转折,寒未至极,雪亦未盛,却有着独特的韵味。
农人眼中,雪为“精”,是滋养土地、润泽万物之灵;诗人心中,雪有“情”,那轻盈飘逸、晶莹剔透、洁白无瑕之态,宛如古之精魂,撩拨着他们的心弦。唐代戴叔伦眼中的小雪,“花雪随风不厌看,更多还肯失林峦”,清新之美跃然纸上,尽显喜爱之情。元稹则从“莫怪虹无影,如今小雪时”中,勾勒出小雪时节彩虹隐匿、长夜清冷之景,惆怅之意若隐若现。徐铉的“寂寥小雪闲中过,斑驳轻霜鬓上加”,在小雪的寂寥中感叹光阴流逝,满是无奈。陆游“忽忽身如梦,迢迢日似年。会当乘小雪,夜上剡溪船”描绘出的乘雪遨游之境,如梦似幻,玄妙非常。
小雪至,诗人盼雪之情更浓。赏雪、吟诗、品酒,构成了风雅画卷。白居易“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简单的语句,却营造出温馨而惬意的氛围。《红楼梦》中宝黛钗等人于十月头场雪时,在芦雪广饮酒赏雪吟诗,那是青春与才情交织的盛宴,是“海棠诗社”的璀璨时刻,姑娘们的风姿与雅兴成为经典之景。
小雪之时,南北之景各有千秋。南方“刺梧犹绿槿花然”,尚存小阳春之暖;北方“满城楼观玉阑干”,尽显冬季之寒,皆是大自然的慷慨恩赐。“一枝参透乾坤縕,生意都从小雪来”,梅花从此时开始孕育生机,它似是懂得早春的奥秘,在小雪的寒而不冷中,悄然蕴含着生命的律动。
正如宋词所绘:“雪似梅花,梅花似雪。似和不似都奇绝。”小雪之美,在似与不似之间,有着独特的诗意与情致,承载着岁月的故事,是文人墨客心中永恒的风景。它是自然与人文交织的乐章,奏响在历史的长河中,永不落幕。
胡振民,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常务副主任,中宣部原副部长,中国文联原党组书记,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常委。
初冬的北京,因为温度骤然下降,所以树上的叶子由绿变黄,一片一片都落到了地上,下午傍晚时分,笔者敲开了胡振民部长位于万寿路甲十五号的家门。胡部长坐在真皮沙发上,慈祥的脸上满是笑意,他气色很好,精神矍铄、风采依然,笔者与部长相识已有近二十年之久了,经常和他研讨交流,到我们谈及“中国书法申遗”的话题,胡部长异常兴奋,我们只能安静地倾耳注目,听他娓娓道来,如涓涓细流沁入心扉。以下文字根据采访口述整理:
作为中华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宝贵的精神财富,承载着数代人智慧和情感。这些技艺、表演、民俗等文化形式,既是我们了解过去的窗口,也是我们走向未来的坚实基石。
中国书法,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汉字书写的艺术,更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与精神的象征。它不仅仅是一种文字的记录方式,更是一种情感表达、哲学思考和审美追求的综合体现。从甲骨文、金文、小篆到隶书、楷书、行书、草书,每一种书体都见证了历史的变迁,承载了文化传承,展现了书者内心世界的丰富和深邃。
2009年9月30日,中国书法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以下简称《名录》)。列入这个《名录》的“文化遗产”须具备三个条件:第一个是它的文化性,我们中国书法就代表了中华文化的精华;第二个是它的传承性,即传承有序,就像我们的书法;第三个是它的濒危性,也就是有灭亡的危险。
中华文明具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在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个没有断绝而世代传承延续的就是我们中华文脉,其中包括中华传统文化里面的书法。但是,我们又不能不看到,中国书法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列入联合国的这个《名录》,既是对中国书法这一优秀传统文化世代传承不息的肯定,同时也是向我们敲响中国书法面临“濒危”的警钟。
从实际看,随着书法退出实用领域,随着电脑的普及随着现代AI智能技术的迅速发展对我们手写汉字和书法,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当然,我也爱好书法,也算一个老年书法爱好者吧。我觉得,我们不仅要写好自己擅长的实用书体,而且应从古文字的角度了解这些字的来历,得知道我们书法文化的源流、知道我们所写这些字是怎么演变而来的,否则就可能始终处于一种“混沌”状态。(图文 张钧 魏传峰 谢爱平 王天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