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闻网-首屏新闻成都5月24日讯(记者 戴璐岭)5月23日,第二十届文博会在深圳开幕,光明日报社和经济日报社联合发布“2024·全国文化企业30强”榜单,四川新华出版发行集团有限公司作为四川唯一省属国有文化企业上榜。
记者了解到,这是四川新华出版发行集团有限公司作为传播渠道类中的出版物发行子类再次入选“全国文化企业30强”。2023年公开数据显示,四川新华出版发行集团实现营业收入122.2亿元、同比增长8.85%,净利润15.08亿元、同比增长13.77%,净资产167亿元、同比增长8.31%。
全产业链优势显现,盈利能力增强
据了解,多年的发展中,四川新华出版发行集团聚焦出版发行主责主业,打通了“编、印、发、供”出版发行全产业链,以出版发行优质资源为原点链接产业链各环节,为集团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和支撑。随着国内出版业从产品生产向全产业链发展的趋势变化,四川新华出版发行集团立足四川独有的资源优势,开拓新模式、培育新产品,多点发力、攥指成拳、集中用劲,构建了从内容生产到资源聚合的出版发行产业新模式,产业链得到有效延展、盈利能力进一步提升。
四川新华出版发行集团实施的三苏文化出版工程从文献集成、学术研究、普及推广、教材教辅、海外传播五个维度深入挖掘三苏文化,衍生产品形态。三苏文化从四川走向全国、走向世界,正是依托了全产业链。三苏图书走进三苏祠博物馆,把图书发行的“朋友圈”从传统书店拓展到公共文化场所,让发行端口有效延展。同时,三苏图书通过研学、“剧本杀”等当下百姓喜闻乐见的方式走进读者生活,有效拓展图书影响力、四川文化影响力,让传统的出版印刷发行链更立体、更丰富。全产业链的效应还延展到了海外,四川人民出版社《叶嘉莹论苏轼词》、四川教育出版社《中国有三苏三苏家风家教》、四川文艺出版社《偶见一张闲故纸:书画真迹与古籍善本中的苏东坡》3种图书输出蒙古文、西班牙文等外文版权。以巴蜀书社《东坡集版本汇编》《域外刊写东坡文献》《苏学文献大系》《苏轼诗词集汇编》为代表的一系列项目,通过中国国际图书贸易集团全面出口海外,进入图书馆、高校研究机构、华文书店、华文学校等,全方位开启三苏文化、四川文化的海外传播。
依托四川资源优势,创新出版发行路径
立足四川丰富文化资源,四川新华出版发行集团全力推动资源优势变为产业优势,在内容出版和渠道发行中探索出了独具四川特色的新路径。
旗下实体书店转变思维重构定位,通过打造一店一特色,探索新发展阶段下实体书店发展路径,成功打造了全国知名品牌IP“熊猫书店”,日均千余人到店打卡,日最高销售达到13万元。旗下出版单位长期关注、积极传播大熊猫文化,汇聚了目前国内熊猫文化界一流作者和摄影者的原创精品力作,大熊猫文化出版物质量上乘、视野独到、形式新颖,从作者到作品,在读者圈以及熊猫文化圈都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及市场号召力。四川看熊猫杂志有限公司《看熊猫》杂志创刊于2017年,是中国唯一公开发行、以国宝“大熊猫”命名的文化科普杂志,被誉为中国“动物版《国家地理》”。四川人民出版社策划出版了“明星熊猫系列”以及“熊猫文学系列”等多部大熊猫文化图书先后获得2023中国好书“六一专榜”、四川好书、央视网“2023,一起阅过”年度生活类别阅读书单、第五届“全民阅读书店之选”儿童文学类“十佳”作品等众多荣誉。
“一本书”和“一家店”都是从四川出发走向世界的文化品牌,把内容和渠道变成讲好四川故事、传播好四川声音的重要载体。
以重大项目融合创新为抓手,出版高质量发展成果显现。
四川新华出版发行集团以推动出版融合创新开辟产业发展“第二战场”,丰富的出版产品形态获得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双丰收”。
稳抓三星堆、三苏文化、三国文化(含蜀道文化)、大熊猫等市场热点,针对性定制融合出版项目,打造涵盖文献、研究、普及和“走出去”多种门类的重点出版项目。《汪汪队立大功》有声书全网播放量突破2.5亿。深化运营“梦回松州·遇见松潘”“平武报恩寺”“金牌解说”等文旅融合项目,品牌影响力进一步扩大。
经过一年的探索,融合创新发展,尤其是数字化出版不仅赢得了市场,还赢得了赛场。旗下新华文轩荣获“全国版权示范单位”称号,四川数字出版传媒有限公司“知信链”区块链版权服务平台入选中宣部“2023年出版业科技与标准创新示范项目”,四川人民出版社“基于大数据与人工智能辅助决策的出版分析系统”入选四川省发改委“2022四川省数字化转型标杆案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