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6日,第二届古诗文吟诵艺术交流研讨会在上海大学开幕。本届研讨会以“传承吟诵艺术 弘扬中华文脉”为主题,旨在深化古诗文吟诵的理论研究、教学实践与文化传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会议汇聚了复旦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台湾成功大学、浙江工业大学、苏州大学等数十所高校与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以及各地吟诵学会代表、中小学教师、文化团体成员及国际学员共百余人。
开幕式前,上海大学锵鸣吟诵社的同学们给嘉宾们带来了《诗经·小雅·鹿鸣》吟诵表演。上午9时,上海大学教务部常务副部长、上海大学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彭章友主持开幕式。上海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胡大伟致辞。他以上海大学中华古诗文吟诵与创作基地的建设为例,介绍了学校在课程开发、国际传播和跨学科融合方面所做的努力,并期待以本届研讨会为契机,进一步整合全国学术与教学资源,共同推动吟诵艺术的当代复兴与教育实践。
上海市艺术教育委员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建设计划”项目负责人叶开江在发言中,系统阐述了古诗文吟诵进校园的重要意义与实施路径。复旦大学教授蒋凡以唐宋诗词为例,现场示范如何通过吟诵贴近古人的情感与意境,并呼吁高校与基础教育系统加强合作,让“口传心授”的吟诵教学传统成为古典文学教学的有效途径。中国韵文学会会长、浙江工业大学教授肖瑞峰从学术共同体的角度,肯定了吟诵研究的学科价值与现实意义。中华诗词学会秘书长杭中华在致辞中强调,吟诵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传承诗词文化、激活经典生命力的关键载体。
开幕式后,上海大学文学院中文系主任张永禄主持了中华古诗文吟诵艺术联盟成立环节。海大学诗礼文化研究院院长邵炳军发起倡议,建议成员单位秉持“传中华吟诵之绝学,续文化基因之血脉”的使命,整合吟诵研究与教学资源,建立协同合作机制。随后,上海大学科研管理部副部长、文科处处长黄晓春教授宣读了首批联盟单位名单。四川吟诵学会会长王传闻作为与会代表发言,强调“守正统、行正道、发正心”是吟诵传承的根本原则。
王传闻发言
安庆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汪孔丰提出三点倡议:加强跨学段学术联动,推动吟诵理论研究与实践结合;开展吟诵巡演与“青苗计划”,促进经典活态传承;建设吟诵数字资源库与云平台,实现优质资源共享。
汪孔丰发言
上午10时50分,上海大学出版社副总编辑庄际虹主持了《中华古诗文吟诵》新书发布会。该书主编姚蓉教授系统介绍了该书的编写理念与核心特色。“这本书注重与当下教育实践相结合,提供了适合青少年学习的吟诵范例和操作方法,为语文教育、国学课堂乃至社会文化推广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范本,是一部兼具研究、教学和推广功能的学术性读物。”上海大学出版社社长余洋指出,该书的出版凝聚了多地吟诵专家的集体智慧,标志着上海大学吟诵基地在传承“中华吟诵”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迈出了坚实一步。上海大学教务部常务副部长彭章友、出版社社长余洋、主编姚蓉教授以及特邀嘉宾、台湾成功大学名誉教授王伟勇共同为新书揭幕。参与该书编写、吟诵演示及编辑工作的教师和责编登台合影,共享新书诞生的喜悦。
主旨演讲环节,复旦大学教授蒋凡诠释古诗文吟诵,展现传统声律之美。台湾成功大学名誉教授王伟勇以《魏氏乐谱》为研究对象,系统梳理了其中收录的苏轼、辛弃疾词作。江苏省诗词协会副会长魏嘉瓒强调了“唐调”吟诵的三个要素,强调“唐调”是读文法、地域音乐与个人创造三者融合的产物,缺一不可。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冷卫国作了首都师范大学“中华古诗文吟诵和创作基地”工作经验汇报。
下午2时,研讨会进入分组讨论阶段。与会学者分为三组,分别围绕“吟诵工作交流研讨”“吟诵艺术研究”和“吟诵教学研究”三大主题,在乐乎新楼思源厅、大学厅和上善厅同步展开深入研讨。
当晚,由上海大学副研究员刘慧宽和西安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周洋光主持的吟诵展演与交流活动在思源厅举行,特邀蒋凡、魏嘉瓒、刘德隆、王伟勇等四位专家担任吟诵顾问,为整场展演提供指导。来自全国不同省市的吟诵专家、教师、学生及吟诵工坊国际留学生代表等先后登台,展示了包括唐调、方言吟诵、词乐吟唱等不同风格的古诗文吟诵表演。现场气氛热烈,声韵交融,既体现出浓厚的地域特色,也展现了吟诵艺术跨越语言与文化边界的感染力。
本次研讨会由中华诗词学会、中国韵文学会、上海市艺术教育委员会指导,上海大学主办,上海大学文学院、上海大学诗礼文化研究院、教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传承基地(上海大学中华古诗文吟诵和创作基地)共同承办。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吟诵不仅是传承中华文脉的重要载体,更是推动文化自信自强的生动实践。未来,各方将深化跨领域合作,让古诗文吟诵更好地融入教育体系、走进大众生活、走向国际舞台,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注入持续动能。
研讨会嘉宾学者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