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网讯 2025年,第105届美国胸外科协会(AATS)年会上,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心脏外科学科带头人凌云鹏主任团队的4项研究入选大会交流,在国际心血管外科舞台刻下鲜明的“中国范式”。作为北医三院心外科主任,凌云鹏教授带领团队深耕微创冠脉搭桥技术十余年,不仅五年蝉联全国微创搭桥手术量榜首,更通过技术创新与临床研究,推动中国微创心血管外科跻身世界前沿。从传统开胸到机器人辅助,从单支病变到复杂多支重建,凌云鹏教授如何“十年磨一剑”?本期专访将揭开北医三院心外科的微创之路。
凌云鹏教授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心脏外科主任
十年深耕:从“高挑战”到“普适化”,微创搭桥的北医三院范式
北医三院自2012年开展微创搭桥手术以来至今已有13年,自2015年开展微创小切口多支搭桥实现完全血运重建至今整整十年时间。在这十多年中,团队持续不断对微创搭桥术式进行改进优化,降低操作难度,使之从高挑战性成为一个普适性的技术。微创搭桥目前在北医三院心外科已成为常规术式,90%冠脉搭桥已采用微创方式实施。国家心血管病专家委员会微创心血管外科专业委员会(CMICS)发布的年度《中国微创心血管外科手术统计》数据显示,北医三院心外科微创冠脉搭桥手术量连续五年位居全国首位,引领着全国微创冠脉外科的发展。
北医三院心外科不仅自身践行微创冠脉搭桥,同时致力于推广该技术。作为行业引领者,从2024年开始,北医三院面向全国及国际接受外科医生前来学习观摩手术,帮助其在自身冠脉搭桥技术的基础上,将微创技术快速落地当地医院。
临床突破:四项研究登陆AATS,数据印证微创优势
除手术技术的不断精进与探索,临床研究也是心外科团队关注的重点。微创搭桥和传统开放搭桥在桥血管选择、血运重建策略方面与传统搭桥手术相同,但两种术式的操作理念迥异。微创搭桥手术采用侧胸入路,借助左侧胸腔的自然空间,实现手术视野的清晰暴露,保留了胸骨完整,降低了手术创伤,缩短了术后恢复时间、改善了患者的术后早期生活质量。为验证微创疗效,团队自技术应用初期便建立前瞻性研究队列,着重对比两类术式对患者完全血运重建和术后恢复的影响。在此次AATS年会中,凌教授团队进行的四项研究均入选大会交流。《878例微创多支冠脉搭桥中期随访结果》,中位随访时间34个月,失访率1%。研究显示患者生存率94.8%,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仅11.8%。随机对照试验《多支病变微创与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后生活质量对比》的先导性(Pilot)研究,结果显示微创组术后7天、30天,生理功能评分显著优于非体外循环开放组,住院时间缩短20%,动脉桥数量使用更多,初步验证了微创多支冠脉搭桥的优效性。《QFR值在预测桡动脉搭桥后通畅性中的价值》研究揭示高定量血流分数(QFR)的桡动脉桥血管易早期闭塞,单支吻合风险高于序贯吻合。
凌云鹏教授在AATS大会专场发言
育才革新:缩短学习曲线,打造微创外科“新生代”
与传统冠脉搭桥培训不同的是,微创冠脉搭桥更为强调在极小空间和有限暴露下精细操作,以及掌握专用手术器械、胸腔镜、机器人手术系统等设备的使用,对外科医生解剖理解和患者管理要求更高。传统微创冠脉搭桥培训周期长达5到7年,学习时间长且曲线陡峭。因微创冠脉搭桥占比逐年增加,北医三院对于人才培养开创新模式,即在微创搭桥的模式下结合开放搭桥基础培训,年轻医生从入门即接触微创搭桥理念和策略,同步夯实开放手术基础。除此之外,团队改造常规离体不停跳猪心模拟器,将其置入特制容器,结合胸腔镜专用手术器械进行多角度血管吻合训练,以低成本提升实操频次。培训新模式不仅大大缩短人才培养周期,年轻医生同时也能得到更多不停跳冠脉搭桥的模拟训练机会。
培训中手术观摩环节
探索无界:机器人手术与复合技术,定义未来冠脉外科
机器人辅助冠脉搭桥手术起源于1998年,最初以机器人辅助乳内动脉采集为主,随后发展到机器人完全冠脉搭桥(TECAB)。但由于TECAB技术极其复杂、设备昂贵,目前国际上主要以机器人辅助微创搭桥(Robotic MIDCAB)为主流,结合小切口手工吻合,逐步形成混合血运重建(搭桥+支架)治疗模式。机器人冠脉搭桥代表了冠脉外科微创化、高精准发展的方向,但因学习曲线陡峭,目前主要集中在全球少数高端心脏中心。2020年,北医三院引进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通过临床实践,团队借助其高精度机械臂和实时裸眼3D视觉骨骼化精准获取双侧乳内动脉,完成多支完全动脉化微创搭桥。如今,心外科是全国达芬奇机器人心脏手术临床教学示范中心,吸引来自全国各地乃至国际的医生来此观摩学习。在此次AATS大会上,团队公布《机器人辅助原位双侧乳内动脉多支冠状动脉搭桥术的早期结果及随访:单中心221例报告》,机器人双乳内动脉获取联合左胸小切口多支搭桥技术,实现了微创双乳内全动脉化完全血运重建,早期结果显示桥血管通畅率超过97%。芝加哥大学的Husam Balkhy教授现场对此评论道:“来自北京的凌教授团队打破了一种模式,将Robotic和MICS CABG技术整合在一起,并常规化应用。”
凌云鹏主任进行机器人心脏手术
2021年起,团队将微创搭桥与介入技术如经导管瓣膜手术、主动脉腔内修复等结合,形成自身独具特色和优势的“一站式”介入和外科复合手术,治疗冠心病合并瓣膜病等复杂病例,不断拓展微创技术的边界。
在谈到未来趋势话题时,凌主任认为目前冠脉血运重建的热点话题为提高多支动脉搭桥的应用比例以及改善桥血管的质量,包括对静脉桥长期通畅性和预防动脉桥痉挛药物和基因方面的探索,以及桥血管获取技术的改进。
另一方面即是微创以及产品技术迭代创新,如全机器人多支冠脉搭桥术,自动血管吻合装置,逐步解决微创冠脉搭桥手术中技术难题,降低操作难度,简化手术过程,减少患者创伤,最终为患者获益。
微创冠脉搭桥近端血管自动吻合装置 ELANA bypass system
“微创冠脉搭桥的终极目标,是以最小的创伤为患者争取最大的获益。”在专访的最后,凌主任如是总结。从传统开胸到机器人辅助,从单一技术到“一站式”复合治疗,北医三院心外科始终站在技术迭代的潮头。十年磨砺,剑指未来,凌云鹏教授与他的团队,正在为中国乃至全球的微创冠脉外科书写新的篇章。(图文 心外时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