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美育成为涵养民族精神的重要源泉,如何破解美育商业化与小众化困局?8月21日至27日,“烟台市青少年优秀美育成果公益展演”将用7天的实践,给出一份“创新答卷”——这场由中共烟台市委宣传部主办、中华儿童文化艺术促进会文化艺术交流工作委员会承办,烟台市文化馆、市群众文化学会协办的活动,既是响应“美育进万家”的基层探索,更像“黏合剂”,将政府、专业机构、本地力量凝聚,在胶东大地勾勒出“美育落地”的可复制图景。
一、破题:用“三元合力”破解美育落地痛点
美育落地常遇三重难题:商业运作易染功利,民间自发难成规模,政府主导易缺“温度”。烟台以“三元合力”破局——党委定方向、专业机构抓执行、本地力量做衔接,三者各司其职又协同发力。
“我们要做的,不是搭个舞台让孩子‘表演’,而是建一片土壤让美育‘生长’。”主办方相关负责人的话点出核心逻辑:党委锚定“公益普惠”方向,守好“立德树人”航道;承办方发挥全国性专业机构优势整合公益资源,负责活动落地执行,将分散的美育成果串成线、连成片;烟台市文化馆提供场地支撑,市群众文化学会衔接本地文化资源,让活动更接地气。
这种“导向-执行-衔接”的三元架构,既避免了商业逐利,又突破了民间局限,更让党委主导的工作有了具体抓手,成为破解“美育落地难”的有效路径,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可借鉴的样本。
二、实践:全域联动的美育成果全景
7天时间里,“三元合力”将转化为生动实践:覆盖烟台所有县市区,串联中小学、幼儿园、艺术培训机构等多元主体,以器乐、声乐、舞蹈、书画、朗诵、戏曲等350多个节目,展现1000余名青少年的美育成果。“全域覆盖、全领域参与”从理念变为现实,其中舞蹈《渔童戏浪》将胶东山海风情与童真创意相融,成为本土文化浸润美育的鲜活注脚;《幻想曲》的悠扬旋律、《奇狮妙想》的灵动舞姿,则让传统艺术与青春活力碰撞出火花,让成果展示更具感染力。
三、扎根:“志愿时长”让全民参与有了落脚点
参与者通过手机自主打卡记录观展志愿时长,这一设计将带动7天参与人次超1.2万,其中60%为亲子家庭。志愿时长的积累,让美育从“被动参与”变为“主动选择”,逐渐融入市民生活。
四、启示:好模式的核心是“各归其位、各尽其能”
7天展演,不仅是作品与打卡记录,更在烟台形成共识:美育不是少数人的“特长”,而是所有人的“素养”;不是阶段性“活动”,而是常态化“生态”。
这正是烟台模式的价值:政府不越位、专业机构挑大梁、本地力量巧衔接,以公益底色守育人本质,以协同智慧让政策落地有抓手。它既是“美育进万家”的具体践行,更以基层实践印证了“以美育涵养文明素养”的国家导向。正如一位教育工作者所言:“美育可以像烟台的海一样,包容每一朵浪花、托举每一片白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