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 五月的黑土地,秧苗正绿。在黑龙江庆安县久宏国家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展示基地,十余台无人驾驶插秧机沿着北斗导航划定的轨迹匀速行进,机身掠过之处,秧苗齐整地扎根田间,株行距分毫不差。
从“经验种田”到“算法决策”,从“单打独斗”到“全链升级”,庆安大米的品牌价值跃升至145.49亿元,其背后正是科技赋能黑土、标准锻造品质、全链激活价值的“黑土密码”。
科技“打底”:全县铺开智慧农业“一张网”
田间“无人化”场景的背后,是庆安大米品质升级的硬核支撑。哈尔滨工业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示范应用负责人徐英伟站在指挥屏幕前,展示插秧机的“大脑”——“天工开悟”农业大模型正实时分析地块数据,精准规划插秧路径。
“北斗定位误差控制在厘米级,每株秧苗的深浅、间距标准化,确保后期长势均匀。”徐英伟说。目前,全县600余台智慧农机覆盖10万亩农田,亩均效率大大提升。
“我县综合机械化率达到了99%以上,仅水稻高速插秧机就有1500余台。”庆安县农业农村局局长郑彦威介绍,庆安县耕地面积284.5万亩,其中水田125万亩,黑土地与硬科技的碰撞正催生农业新质生产力。全县与哈尔滨工业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深度合作,共建智慧农场信息与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应用示范基地,依托“无人”技术探索农业高质量发展新路径——从智能浸种催芽、工厂化育秧,到无人机送苗、无人驾驶插秧,全流程机械化与数字化无缝衔接。
而在联体育秧大棚内,智能化浸种催芽系统监测着水温、湿度,工厂化育苗流水线将种子均匀播撒。“苗好七分收,秧苗‘出厂’前要经过5道质检。”基地技术员掀起一板秧苗,根系如网状紧密交织。全县推广“超早钵育”技术,育苗期提前10天,抢回积温,标准化秧苗覆盖率达90%以上。
黑土“赋能”:全县拧紧质量监管“一条链”
“品牌价值的根基,在于每一粒米都经得起溯源。”庆安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于文旭介绍,全县依托150余家农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推广“统一供种、统一施肥、统一管理”的标准化种植模式,120万亩绿色水稻从选种到收割全程可追踪。
“我们为每块田建立电子档案,扫一扫田头的二维码,就能看到土壤墒情、施肥记录甚至加工流程。”基地农户张建军现场演示,手机屏幕上跳出的数据链清晰展现稻米的“前世今生”。
为筑牢品质防线,全县构建“县-乡-村”三级质量检测网络,农残、重金属等指标合格率连续5年达100%。在庆安大米质量溯源中心,技术员操作光谱检测仪分析新米成分:“富硒米含硒量必须达到0.15mg/kg以上,误差超过5%即判定不合格。”严苛的标准下,庆安大米近年来在全国抽检中未出现一例质量纠纷。
走进庆安大米加工园区,机器轰鸣声中,稻谷经过20道工序变为晶莹新米。全县68家稻米加工企业、4家国家级龙头企业形成“链条式”产业体系,年加工能力达300万吨。
品牌“破圈”:全县构建价值升级“一盘棋”
“去年‘双十一’,一款联名文创米礼盒3分钟售罄,年轻人说‘吃的是情怀’。”在2025世界品牌莫干山大会上,庆安县副县长刘俊风向中外客商展示“庆安方案”——以品质筑基、创新赋能、全链发力驱动区域经济发展。
亮眼成绩单背后,是一套“铁三角”体系:政府严控品质、企业创新产品、农户共享红利。“老县委书记曾背着电饭锅进京推销,如今我们带着溯源系统线上闯市场。”刘俊风说。全县28家规上企业和4家国家级龙头企业在带动就业的同时,绿色水稻种植户年均收入不断增长。
同时,庆安县通过文旅融合增添产品文化属性,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全方位”品牌宣传体系通过专业团队规划设计,举办国际稻香米品牌大会,参加各类展会,与主流媒体合作,申报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区项目,提升品牌影响力与外向度。
黑土育良稻,科技铸品牌。在庆安,一场围绕“一粒米”的变革正持续发酵——智慧农场实验室落地、全产业链数字化升级、国际稻香米品牌中心落户……当黑土地遇上硬科技,这里的故事,早已超越田间,指向更辽阔的丰收图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