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线下消费时代还是电商线上消费时代,产品的外包装都是消费者决定购买的重要因素,包装设计在整个生产消费闭环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近期,食品包装领域资深设计师席晓辉做客《食代会客厅》访谈,与中国食品报社编委、总编助理龙颖围绕食品包装设计的价值、国潮风的创新表达以及食品产业的国际化路径等话题展开深度分享,为中国食品行业的发展提供了独特的设计视角。
好设计能赋能产业链
席晓辉在访谈中表示,食品包装是连接消费者与品牌的第一触点。他以早期服务雀巢、卡夫、可口可乐等国际品牌进入中国市场的设计经验为例,指出优秀的包装设计不仅能通过视觉美感拉近产品与消费者的距离,更能提升产品附加值。例如,为今麦郎设计的“山水挂面”包装,以汉字构成山水意境,斩获德国红点设计奖reddot design award 2011、德国国家设计奖German Design Award 2013、pentawards奖2011、美国Graphis2014、亚洲最具影响力设计奖Design for Asia Award 2012、澳门设计奖Macao Design Award 2012……中国包装艺术大赛金奖等国内外奖项,在国际舞台上展现了中国饮食文化的独特魅力。他进一步提出,食品包装设计已超越美学范畴,成为驱动产业生态升级的重要力量。以普洱茶、普洱咖啡、普洱石斛系列为例,通过挖掘在地文化元素(如茶马古道故事),将包装设计与文旅产业结合,实现了“游客变顾客”的思维转化,带动了从产品设计到文化体验的全产业链价值提升。
真正的国潮得“吃透文化再创新”
针对当下流行的“国潮风”设计,席晓辉指出行业存在的误区:部分设计师缺乏系统化思维,简单堆砌传统元素,背离了创作初衷。他认为,真正的国潮设计应是对中国文化的现代转译——从文字、图形到精神内核,在传承中创新。“中国文化为设计提供了丰富的语言体系,当代设计师的使命是用国际化设计语言诠释中国精神。”他以2015年开始探索的“诗词入设计”实践为例,强调国潮风的核心在于“以国际通用的视觉逻辑,讲述中国的诗意与情怀”。例如,在传统糕点、茶饮等品类的设计中,需将东方美学符号转化为符合全球审美的视觉语言,让中国元素既能承载文化底蕴,又能突破地域界限。
中国食品国际化核心在于在地元素与差异化战略
作为首位荣获德国国家设计奖的中国设计师,谈及中国食品企业的国际化发展,席晓辉提出“在地元素+差异化战略”的核心思路。他指出,尽管中国食品产业在规模化生产上已具优势,但“推销产品”的传统思维仍需转变。在全球化竞争中,唯有挖掘本土文化特色,以差异化设计构建品牌识别度,才能突破同质化竞争。“民族的未必天然是世界的,需要设计师用国际化语言进行转译。”他建议食品企业在包装设计中强化地域文化符号的提炼,如将地方食材、民俗故事、传统工艺等转化为视觉符号,同时遵循国际设计规范,确保文化表达的准确性与传播力。他特别强调,差异化战略并非盲目追求“独特”,而是以文化深度为根基,通过设计构建品牌的情感价值与精神内核。
在访谈尾声,席晓辉寄语中国食品行业:设计不仅是产品的“外衣”,更是文化传播的载体与产业升级的动能。随着消费升级与文化自信的提升,食品包装设计需肩负起双重使命——既要通过美学创新提升产品竞争力,更要成为中国饮食文化走向世界的“翻译官”。从散装食品到精致包装,从元素堆砌到文化叙事,中国食品包装设计的进化史,折射出行业从“制造”向“智造”“美造”的转型。正如席晓辉所言:“当设计真正融入文化血脉,中国食品才能在世界舞台上拥有独特的声音与温度。”这不仅是设计师的使命,更是中国食品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高端的必由之路。(张亚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