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编者按】随着2025年第三届中国户外产业大会的召开,冰雪运动与产业再次成为焦点。当前,我国冰雪经济正从北京冬奥会带来的短期“热度”,向具有持久生命力的产业“厚度”迈进。在这一转型过程中,标准化建设发挥着至关重要的支撑作用,成为连接产业链、保障安全质量、推动创新与国际化的核心引擎。
数据显示,2025年我国冰雪产业总规模预计突破1万亿元,冰雪运动参与人群持续扩大,滑雪、滑冰等项目从北方传统地区向全国延伸,“冰雪热”已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消费动能。然而,产业快速扩张也暴露出标准体系不完善、执行落地难、国际话语权不足等问题。如何以标准化引领冰雪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成为行业关注的重大课题。

本文作者:上海体育大学副教授丁云霞
进入新发展阶段,“两个大局”相互交织——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相互激荡。冰雪经济作为一种新兴经济形态,正日益成为扩大内需、促进消费、改善民生和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在推动体育强国建设、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升人民幸福感的过程中,冰雪经济的时代价值正在不断被放大。
标准化:冰雪产业链协同发展的“通用语言”
北京冬奥会的成功举办,让“冰雪热”席卷全国,滑雪、滑冰等项目从北国走向全国,冰雪运动的“破圈”效应显著。数据显示,2025年我国冰雪产业总规模预计将超过1万亿元。然而,冬奥热度能否转化为长期的产业动力,关键在于标准化的引领。标准化,是冰雪经济的“底座”和“语言”,既是产业链协同的桥梁,也是高质量发展的“守门人”。
冰雪经济涵盖装备制造、场馆建设、赛事组织、培训服务、旅游休闲等多个领域,任何一个环节的短板都可能制约整体效能。统一的标准体系,能够打通上下游环节,促进要素高效流动。例如,雪道等级划分、教练资质认证、赛事组织规范等标准,为产业链协同提供了制度基础。目前,国家已出台滑雪场所等级、安全运营、装备检测等一系列国家标准,为冰雪经济有序发展奠定了框架。
安全与质量:标准化守护冰雪运动“生命线”
冰雪运动具有较高的技术门槛和潜在风险,标准的存在让安全变得可预期、可防控。从雪道坡度设计、缆车检修周期,到雪具租赁消毒流程、救援机制配置,每一项细化的标准都关乎参与者的生命安全与体验满意度。2025年户外产业大会显示,越来越多雪场和培训机构将标准执行纳入日常管理,通过数字化检测工具、人员培训机制提升安全水平。标准化不仅降低了事故风险,也增强了公众对冰雪运动的信任感。
创新与国际化:标准化助推中国冰雪“走出去”
冰雪经济不仅是一项消费产业,更是科技、文化与制度创新的综合体现。标准化的引入,使冰雪产业的创新活动有了明确方向和可验证的成果。它既规范了创新的边界,又为创新成果的推广提供了“通用语言”。一方面,标准化推动了冰雪装备制造与服务业的科技升级。以智能造雪、人工冰面维护、低碳能源供暖等新技术为代表的创新成果,正通过标准化实现从实验室到市场的跨越。统一的技术标准让创新成果能够被更多企业复制、被更多市场接受,从而形成规模化应用。例如,国内多家滑雪装备企业依托国家标准和团体标准平台,加快滑雪靴、护具、智能穿戴设备等技术产品的迭代升级,显著提升了国产装备的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标准化也是冰雪经济“走出去”的桥梁。当前,国际冰雪赛事组织、装备制造和检测体系多由欧美主导,中国若想提升国际话语权,就必须以标准为载体参与全球治理。通过制定具有国际通用性的“中国标准”,不仅可以增强产品与服务的国际认知度,也能在国际标准体系中贡献中国智慧。
未来路径:打通体系、强化执行、深化国际参与
当前,我国冰雪经济标准化建设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国家体育总局、市场监管总局等部门联合发布了涵盖滑雪场所等级、安全运营、装备检测、服务质量等一系列国家标准与行业规范。然而,面对产业快速扩张、区域发展不平衡、国际竞争加剧的现实,冰雪标准化仍有三个关键突破口。
一是构建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与地方标准相互衔接的“一张网”,消除跨区域运营壁垒;目前,我国冰雪经济标准存在一定的分散化和区域化现象。不同省份、不同类型雪场在执行地方标准、行业标准时,存在口径不一、接口不通的情况。例如,部分地方标准偏重旅游体验,部分偏重安全技术,缺乏统一协调。未来,应加快构建国家标准、行业(团体)标准、地方标准、企业标准有机衔接的总体系,明确冰雪经济标准化的顶层设计,形成总蓝图,让每一个地方、每一家企业都能找到自身定位与执行依据。
二是通过培训赋能、技术支持和监督激励,提升中小雪场、培训机构的标准化执行能力;制定标准只是“纸上工作”,执行质量才是关键。尤其对于中小型雪场、社会培训机构而言,执行标准往往受到成本、技术、人员等多重限制。为此,应通过三种机制强化标准落实:一是培训赋能机制,建立标准化培训体系,让基层管理者和一线教练员“懂标准、会应用”;二是技术支撑机制,通过数字化检测工具、标准化模板平台,帮助中小机构降低执行难度;三是监督激励机制,将标准执行情况纳入信用体系和行业评估,形成“守标准有奖励、不守标准有约束”的良性循环。
三是鼓励企业、机构参与国际标准修订,将中国技术方案融入全球规则体系。冰雪产业的国际竞争正从品牌竞争走向标准竞争。目前,国际滑雪联合会(FIS)、国际滑冰联盟(ISU)等组织主导了多数国际标准的话语权。中国在造雪设备、智能装备、冰面维护等技术领域已有创新优势,应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与修订,推动中国标准走出去。例如,申报TC456/SC1(全国体育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设施设备分技术委员会)下设冰雪设施设备分技术委员会成员,主导部分子标准制定,将中国方案融入全球规则体系。
冰雪经济的长期繁荣,既需要市场热情,更依赖制度保障。当标准化成为行业共识与文化底色,中国冰雪产业必将从“冬奥热度”走向高质量发展之路,为体育强国建设注入坚实力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