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要闻聚焦
  • 品牌快讯
  • 品牌创新
  • 品牌活动
  • 品牌发布
  • 品牌风采
  • 品牌文化
  • 视频专区
  • 专家观点
  • 人物访谈
logo 专家观点
  • 中宏网品牌首页 >
  • 专家观点 >
  • 正文

魏晓东谈预制菜:不只是一顿饭,更是时代的缩影与挑战

2025-09-29 09:12:30 中宏网
分享到: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近日,预制菜的讨论热度居高不下,从家庭餐桌到社交媒体,从餐饮行业到政策制定层,预制菜已然成为一个备受瞩目的话题。山西杏汾酒业董事长魏晓东谈到,预制菜远不止于“方便”或“不好吃”这么简单,深入剖析预制菜背后隐藏着一系列深刻且复杂的社会、经济、文化和健康议题,值得我们深入探讨。以下是魏晓东的六点看法。

  1.现代效率与传统生活的碰撞

  预制菜作为食品工业化的典型产物,体现了对效率、规模和可控性的极致追求。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它提供了一种便捷的饮食解决方案,节省了大量的烹饪时间,迎合了人们对高效生活的需求。这种工业化生产模式,让食品能够以标准化的流程进行加工、包装和配送,确保了产品质量的稳定性和供应的持续性。然而,反对预制菜的声音也不绝于耳,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对传统烹饪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坚守。传统烹饪不仅仅是将食材转化为食物的过程,更是一门蕴含着丰富文化内涵和情感价值的艺术。每一道菜肴都可能承载着家庭的记忆、地域的特色和传承的手艺。“锅气”所代表的,是那种充满人间烟火的生活气息,是厨师根据食材的特性、火候的大小以及个人的经验和创意,精心烹制出的独特美味。这种独特的烹饪方式,赋予了食物灵魂,也让人们在享受美食的过程中,感受到了生活的温度和情感的纽带。当预制菜逐渐占据我们的餐桌,传统烹饪文化所面临的挑战也日益凸显。许多依赖手工技艺的烹饪方式可能会因为缺乏传承者而逐渐失传,那些承载着历史和文化记忆的地方特色菜肴,也可能会在工业化的浪潮中逐渐失去原有的风味和特色。这种文化的缺失,不仅仅是美食的损失,更是民族文化传承的一大遗憾。

  1.资本力量与民生饮食的博弈。预制菜产业的发展离不开资本的推动,它是一个资本密集型的产业。随着预制菜市场的不断扩大,大型食品企业、供应链公司以及互联网平台纷纷入局,试图在这个新兴市场中抢占一席之地。他们通过大规模的生产、先进的技术和完善的供应链体系,降低成本,提高市场占有率。这种资本的集中和产业的规模化发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预制菜产业的繁荣,但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资本的逐利性使得企业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过程中,可能会忽视消费者的权益和社会的公共利益。当少数企业或平台控制了预制菜市场的生产和销售渠道,他们就有能力影响甚至主导我们的日常饮食选择。这种对民生最基本领域——“吃”的渗透和控制,引发了人们对于资本垄断和市场失衡的担忧。如果消费者的饮食选择被少数企业所左右,那么市场的多样性和公平性将受到严重威胁,消费者可能不得不接受单一化、标准化的食品供应,而无法满足个性化的饮食需求。

  2.社会道德与生存发展的深层考量

  (1)餐饮从业者的生存困境。如果预制菜全面普及,餐饮行业将面临巨大的变革。对于广大依赖厨艺生存的中小餐馆厨师和个体餐饮创业者来说,这无疑是一场严峻的挑战。当烹饪过程被简化为简单的加热操作,他们多年积累的专业技能和经验将面临贬值的风险。许多厨师凭借着精湛的厨艺和独特的烹饪风格,在餐饮市场中赢得了一席之地。但预制菜的兴起,可能会让他们的优势变得不再明显。这不仅会导致大量餐饮从业者失业,还可能加剧就业市场的结构性矛盾,对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2)消费者的知情权与选择权。在当前的餐饮市场中,预制菜的使用存在着信息不透明的问题。许多餐馆在使用预制菜时,并未明确告知消费者,这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消费者在点餐时,往往基于对现炒现做菜品的期待,支付相应的费用。但当他们发现所食用的菜品实际上是预制菜时,这种期待与现实之间的落差,会让他们感到被欺骗。这种行为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也破坏了市场的信任机制。如果消费者无法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和需求做出真实的选择,那么市场的健康发展将无从谈起。

  (3)饮食文化传承的危机。饮食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一个民族的历史、传统和价值观。每一道传统菜肴,都蕴含着特定的制作技艺、地域文化和情感记忆。“妈妈的味道”“家乡的味道”,这些熟悉而亲切的味道,不仅仅是味觉上的享受,更是情感的寄托和文化的传承。然而,当预制菜逐渐取代家庭和社会中的传统烹饪,这些基于特定技艺和地域文化的饮食传承将面临断裂的风险。如果年轻一代从小接触的都是工业化生产的预制菜,他们将难以体会到传统饮食文化的魅力和内涵,这对于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损失。

  3.卫生健康与安全的双重审视

  (1)食品安全风险的集中爆发。预制菜的生产模式将食品安全风险从分散的家庭和餐馆集中到了少数大型工厂。在传统的餐饮模式下,食品安全问题往往是个体性的、局部的。但在预制菜生产中,一旦某个核心工厂的原料采购、生产过程或质量控制出现问题,如添加剂滥用、微生物污染等,其影响将是全国性的、系统性的。这种风险的集中化,使得食品安全事故的危害程度被指数级放大。一旦发生食品安全事件,不仅会对消费者的身体健康造成严重损害,还会引发社会的恐慌和对整个预制菜产业的信任危机。

  (2)国民健康与医疗负担的隐忧。为了实现长期保存和良好的口感,部分预制菜可能存在高油、高盐、高糖以及食品添加剂过多的问题。长期依赖预制菜作为日常饮食,可能会对国民健康产生负面影响,增加肥胖、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发病率。随着慢性疾病患者的增多,整个社会的公共卫生负担将不断加重,医疗资源的压力也将日益增大。这不仅会影响国民的生活质量,也会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造成不利影响。

  (3)粮食供应链安全的战略考量。粮食安全不仅关乎农产品的数量保障,更依赖于一套自主、可控、韧性强的食品加工和供应体系。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如果预制菜的核心技术、标准以及重要原料过度依赖外部,那么在国际形势发生变化、面临贸易限制或供应链中断时,国家的粮食供应和食品安全将面临严峻挑战。确保预制菜产业的自主可控发展,是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和战略稳定的重要举措。

  4.民族未来的深远忧虑

  (1)下一代身体素质的根基。青少年时期是身体发育的关键阶段,饮食对他们的身体健康和成长发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预制菜大规模进入校园食堂,成为青少年日常饮食的常态,可能会对他们的身体发育和健康根基产生深远的负面影响。预制菜中的营养成分可能无法满足青少年生长发育的需求,长期食用可能导致营养不良、发育迟缓等问题。此外,预制菜中的添加剂和高油高盐成分,也可能增加青少年患肥胖、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的风险。

  (2)生活品质与幸福感的考量。一个民族的未来,不仅取决于经济的发展,更在于人民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感。对美好食物的追求和享受,是人类最基本的幸福来源之一。丰富多样、美味可口的食物,不仅能够满足人们的味蕾,还能带给人们愉悦的心情和美好的生活体验。然而,当饮食变得高度同质化、工业化,人们失去了对美食的期待和享受,生活品质也将在无形中降低。这种生活品质的下降,可能会影响人们的心理健康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5.兴利除弊,探寻预制菜的发展之道预制菜作为一种新兴的食品业态,既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我们不能简单地对其进行全盘肯定或否定,而应该以理性的态度,从公共政策、产业规划、伦理法规、文化保护和国家战略的层面,对其进行严肃的审视,探寻兴利除弊之道。

  (1)加强监管与透明化建立健全严格的预制菜生产标准和强制性的标识制度,是保障消费者权益和食品安全的关键。监管部门应加强对预制菜生产企业的监督检查,确保其生产过程符合标准要求,严格控制添加剂的使用,保障食品的质量安全。同时,企业应明确标识产品是否为预制菜,以及其主要原料、营养成分、生产日期、保质期等信息,让消费者能够在充分知情的情况下做出选择。

  (2)明确应用边界根据不同的场景和需求,明确预制菜的应用边界。例如,坚决抵制预制菜进入校园食堂,保障青少年的饮食健康;在餐馆使用预制菜时,应明确告知消费者,让市场根据消费者的需求进行自然分化。对于一些特殊场景,如应急救援、航空航天、军队后勤等,预制菜可以发挥其便捷、高效的优势,为人们提供可靠的饮食保障。

  (3)鼓励技术创新加大对预制菜技术研发的投入,鼓励企业和科研机构开展技术创新,开发更健康、更营养、更美味的预制菜产品。通过改进生产工艺、采用先进的保鲜技术和包装材料,减少预制菜中的添加剂使用,保留食材的营养成分和原有风味。同时,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预制菜生产的智能化、个性化,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

  6.保护文化多样性传统烹饪技艺是民族文化的瑰宝,我们应加大对其保护和传承的力度。通过政策支持、资金扶持、文化宣传等方式,鼓励和引导更多的人学习和传承传统烹饪技艺,让手工美食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同时,将预制菜与传统饮食文化相结合,开发具有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的预制菜产品,既满足现代人的便捷需求,又传承和弘扬了民族饮食文化。预制菜是一个缩影,它反映了我们在现代化进程中,如何平衡效率与人文、资本与公益、全球化与本土文化、商业利益与人民福祉的一系列根本性挑战。我们需要以开放的心态、理性的思维和积极的行动,共同探索预制菜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让它在满足人们生活需求的同时,也能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积极贡献。(申亮)


素材源:董凡
编辑:康书源
审核:王怡然

  • 微短剧如何成为区域特产品牌传播的工具

关于中宏网 中宏网动态 广告服务 中宏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3030128号-1 举报电话:010-63359623

Copyright © 2016-2025 by www.zhonghongw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运营管理: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