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和旅游不仅是最美的结合,也是世间最美的遇见。我随川渝文艺名家采风团走进巴山大峡谷AAAA景区,会有什么最美的遇见呢?
一
人间四月天,最美是巴山。在大巴山脉巨大转弯处,藏匿着有“巴山脊梁·峡谷画廊”美称的巴山大峡谷仙境。巴山大峡谷地处秦巴地区,位于川陕革命老区核心区,与重庆市开州区、城口县毗邻。这里山花烂漫,这里泉水淙淙,这里河鱼嬉戏,这里鸟兽私语,这里空气新鲜,这里美食诱人。傍晚时分的空气香喷喷的,仿佛清澈明亮的山泉,把人的五脏六腑洗涤得干干净净,让我们一阵阵醉魂酥骨。
巴山大峡谷附近的罗家坝遗址,既是巴人聚居地,也是巴文化的发源地。公元前316年,巴国虽被秦国灭亡,但巴人后裔继续在此繁衍生息,并逐步演变成土家族。如今,巴山大峡谷景区是四川省唯一的土家族聚居地。
美食是旅游景区的灵魂密码,是地域文化的鲜活载体。
渡口风情小镇在夕阳的余晖中氤氲着浓浓的人间烟火气。锅铲敲着锅沿的当当声,斧头砍斫猪骨的咚咚声,菜刀在砧板上切菜的嚓嚓声,菜倒进油锅的滋滋声,此起彼伏,好一曲自然与生活的交响乐。
渡口风情小镇依山傍水,山是大巴山,水是前河水。前河发源于重庆市城口县,一路穿越崇山峻岭,奔涌出巴山汉子的勇敢与坚毅,流淌到风情小镇,流露出土家少女的妩媚与缠绵。
在碧波荡漾的河面上横跨着一座100余米长的铁索桥,过去是峡谷人过河的必经之路,由藤索桥、竹索桥演变而来。随着峡谷天堑变通途,铁索桥失去了往日的喧嚣,偶尔与游客诉说着小镇的岁月与风情。燕子酒店就坐落在这巴山大峡谷的入口处,占地面积一千三百多平方米,有四层楼,与巴人风情街隔河相望。
燕子酒店餐厅窗户渐次亮起灯光,与河面的倒影相互映衬,如梦似幻。
旅游的六大要素“吃住行游购娱”,“吃”排在首位。鲁迅关于人生有一个最基本的观点就是: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展。旅游的“吃”和鲁迅的“温饱”,不仅仅是人生命的基本需求,它们还共同表达了这样一层意思:美食是人类的一种欲望。
已是用餐时分,我们移步餐厅,柔和的灯光洒满了大厅。老板娘朱唇皓齿,频频唇启齿露,似河面闪过的一束束阳光。而她那雪白的肌肤,仿佛映射出了皎洁的月色。温馨的灯光点缀了餐桌上色彩鲜明的佳肴,垂涎诱人的香气弥漫开来。
我们仿佛走进了一场盛大的美食狂欢,每一道美食带着大自然的馈赠和人们对生活的热爱。
百草回芽,天地俱生。从春泥里钻出来的野菜、春笋,从枝头绽发出的香椿芽、神仙树叶,味道鲜美,有着花草混合的清新,还有山野泥土淡淡的芬芳。野菜加工出来味道极其鲜美。
野菜不仅会让人食欲大增,而且还有利于健康。《诗经》提到的野菜诗篇竟然有42篇,有25种野菜之多。“谁谓荼苦,其甘如荠”的诗句,见证了荠菜被人们食用和赞美的悠久历史。
峡谷羹是以豆渣为主料,搭配刚刚采摘的蔬菜。赶上了这个季节的荠菜,无异于锦上添花。豆渣,黄豆浸泡磨浆后过滤出的粗渣,富含膳食纤维;荠菜,是巴山大峡谷比较常见的野菜,含有蛋白质、脂肪、粗纤维等多种营养素。先将豆渣加高汤煮沸,去除豆腥味,加入洗净切碎的荠菜等食材,中小火慢炖至荠菜软烂,豆渣和菜汁融合成糊状。
峡谷羹色泽诱人,口感丰富,既有荠菜的鲜美,又有黄豆的清新,还有高汤的醇厚。我接连喝了三碗,仍不解馋。
吃着峡谷羹,我不禁想起了东坡羹。苏东坡不仅是诗词圣手、书法大师,还是一位地地道道的美食家。他创新的东坡肉、东坡肘子、东坡豆腐等名菜,大家耳熟能详。但他以荠菜为食材创新的东坡羹鲜为人知。东坡羹味道之鲜美,我们来看看苏东坡给友人的书信:“君若知此味,则陆八珍皆可鄙厌也。”言下之意是,你要是品尝了我的“东坡羹”,对什么驼峰、口蘑、沙丰鸡、松鸡之类的“陆八珍”,也就没有胃口了。
峡谷羹粗粝中见细腻的口感,健康养生的理念,以及对乡土情怀的承载,成为巴山大峡谷“舌尖上的乡愁”代表。峡谷羹从“百家饭”蜕变成地方饮食文化名片,闪烁着民间饮食化平凡为神奇的智慧之光。品着可口的峡谷羹,我不由得心生感慨:假如苏东坡来巴山大峡谷吃了“峡谷羹”,他还会吹嘘“东坡羹”吗?我想他在给友人信中的“东坡羹”应换成“峡谷羹”!
二
如果说峡谷羹这道小吃是一份家的味道,那么神仙豆腐这道小吃就是一份温暖的记忆。
翡翠般的条状豆腐在盘中重重叠叠,撒在上面的姜葱蒜小米辣等佐料,让神仙豆腐鲜嫩欲滴。伸筷拌匀佐料,传来淡淡的清香,忍不住夹一块咬上一口,嘴里滑溜溜的,口感苦隐隐的,肚里凉幽幽的,让我突地神清气爽,胃口大开。
“揉碎春光成美馔,品来世味胜神仙。”品着神仙豆腐的美味,仿佛胜过神仙。当然,神仙豆腐的由来不仅味赛神仙,还是神仙赐予的美味。
神仙豆腐的由来,在巴山大峡谷流传着不同版本的传说,但其核心内容是一致的。相传很久以前一场大旱,河水断流,田土龟裂,庄稼绝收,人们以野菜和树皮为食,死神一步步逼近。在这危急关头,观音菩萨托梦给峡谷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山中有一种带着气味的树叶,用柴灰一点,可以做成豆腐食用。老人带着乡亲们上山找到了神仙树,凭借梦中的记忆,色香味美的翡翠般豆腐制作成功,乡亲们就这样度过了灾荒。乡亲们感恩观音菩萨,遂将这救命豆腐取名为神仙豆腐。
神仙树是生长在秦巴山区的一种野生落叶灌木,似藤非藤,是树非树,毫不起眼。叶呈椭圆形或倒卵形,碧绿细嫩,全缘或有不规则粗齿。其干如荆条,质脆而易折,枝丫互生,耐人寻味。多生于海拔2000米以下的山坡、林下、沟边、荒山灌丛中。神仙树的学名是六道木,这是一种祛风湿、解热毒的中药材。其实,山里人称神仙树为臭黄荆。是的,闻起来有一股淡淡的臭味,无论炒食或者加工成其他食品,不仅臭味全消,反而飘逸出绝世美味。
将绿油油的叶片透过清泉,反复揉搓汁液横流,在锅中的汩汩声中清香四溢,倒入草木灰水忙着搅动,冷却成形的豆腐绿若翡翠,状若凝脂。
据明代的《救荒本草》记载,制作神仙豆腐的树叶片营养价值极高。人们不断发现,叶片含果胶高达30%,含蛋白21%和17种氨基酸。
神仙豆腐在20世纪50——60年代,是峡谷饥荒时期的救命食物,如今成为土家族传统美食的代表,承载着历史记忆与自然馈赠的文化意义。
三
如果说小吃是峡谷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美食名片,那么民间特色菜则展现了峡谷人质朴而丰富的饮食文化风采。
民间特色菜来自大峡谷,具有浓厚的山野气息和鲜明的地域特色。特色菜取材于山野田间,融合了峡谷独特的风俗习惯。燕子酒楼的粉粑粑炒腊肉,乃峡谷民间特色菜的代表。
循着蒜苗的香气,一盘冒着热气的粉粑粑炒腊肉转到了眼前。粉粑粑光滑细嫩,腊肉黄红相间。我夹一口粉粑粑,质地软糯;夹一口陈腊肉,肥而不腻,瘦得咸香可口。粉粑粑的滑润与陈腊肉的咸香相互交融,相得益彰,既有山野风味,又有强烈的层次感。
渡口地处大巴山腹地,气候湿润,制作易于保存的食品应对漫长而寒冷的冬季,是人们梦寐以求的。腊肉,作为大巴山和西南地区的腌制品应运而生,在当时也是一种奢侈品。而粉粑粑则由洋芋(土豆)淀粉制成,洋芋在大巴山区广泛种植,成为当地重要的食材。淀粉类食材易储存且能吸收腊肉的油脂,形成独特的口感。
见我吃得津津有味,同桌的本地文友介绍起了粉粑粑炒腊肉的秘诀:将洋芋粉、水、盐置于容器中搅匀,静放,醒两三分钟,锅中放入少许菜籽油,将醒好的洋芋粉倒入油锅中搅拌至熟透,捞出切成小块。锅中放入土腊肉翻炒出油油的金黄,放入适量小块粉粑粑,佐以辣椒、蒜苗翻炒一通即可起锅。我边听边吃边想:峡谷的洋芋粉配以峡谷的腊肉才有这个峡谷味。
当地流传的民间俗语道:“粉粑粑炒腊肉,吃了一回想二回。”人们将腊肉与洋芋粉结合,创造出了既饱腹又美味的菜肴。这道菜不仅承载着土家族亲情与乡情的记忆,展示了土家族人在食材搭配与保存技艺上的独特创造力,成为地方饮食文化的重要载体。
民间谚语云:吃不够的炒腊肉,喝不完的包谷烧。花垣歌曲《包谷烧》歌词:“金灿灿的包谷粒,清冽冽的包谷烧。”包谷烧,就是巴山大峡谷土家族的包谷烧酒,主要原料是玉米和山泉水。
在中国酒文化版图上,喝包谷烧主要集中在西南版块,因为这里的主粮就是包谷。用“喝”而不用“饮”,表明了峡谷人豁达豪放的人生态度。大块吃肉,大碗喝酒,说话大大咧咧,做事大大落落,做人大大方方。
用分酒器将包谷烧端到桌上,马上飘出浓郁的酒香。我怀着一种莫名的冲动,娴熟地倒满了一杯酒,优雅地把酒杯送到嘴边,忍不住深喝一口,大呼过瘾,怎一个“烧”字了得!入口顺滑得像山泉水,入喉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如火烧一般,从喉咙到胃部,仿佛都在燃烧。我似乎带着一股原始的野性,穿越进了峡谷深处的原始森林,我贪婪地吸吮着林间的香气,夹杂着一丝玉米的自然甜香,混合着山野的清香气息,畅快地与大自然干个满杯。
峡谷人因长期劳作和独特的生活方式,造就了其热情豪迈的性格。在喝酒上也情有独钟。一壶包谷烧,助他们驱寒壮胆,聚亲会友,温暖着岁月的荒凉。
喝着包谷烧,“宠辱偕忘,把酒临风”的诗句挂在了嘴边。晚年走进南阳的范仲淹,读书写作,饮酒作诗,心如止水,方能写出《岳阳楼记》这样的千古名篇。能喝酒的人,喝的不是酒,而是真豪性;会喝酒的人,吃的不是菜,而是好心情。
四
菜香酒酣之际,我仍念念不忘这里的镇店之宝——岩豆焖饭这道主食。
我细细品着岩豆焖饭,一箸入囗,恍若听见峡谷的阵阵松涛声和前河的潺潺流水声。岩豆焖饭口感香辣酥脆,岩豆的焦香、腊肉的陈香和米饭的清香交织在一起,既能品味山野的清新,又能感受土家族人的淳厚。
这道主食源自酒店创始人唐老太太。时光回溯至1969年,处于女人黄金岁月的唐老太太,因病被过量使用青霉素两耳失聪,丈夫抛下她扬长而去。这位暮春年华的土家妹子,短暂沉沦后,迅速扬起了生活的风帆。巴山大峡谷入口处的铁索桥头,一间简陋的小饭馆诞生了,因为这位土家妹子心灵手巧,饭润菜香誉满峡谷。她用一碗热汤,一碟乡味,为往来的行人点燃温暖。无论生活多么复杂,她的生活目标却只有一个:在无声的世界里烹煮出三个孩子的希望。这个目标简单而有力,渺小而伟大,饱满而充实,支撑着她的生命和呼吸,支撑着她所有的日子。土家妹子的朱颜任由岁月风霜刻出条条沟壑,始终操持着煤油灯般摇曳的小饭馆,将岩豆焖饭的香气织进峡谷的晨雾暮霭。
岩豆,是生长在大峡谷海拔1700米以上的野生豆科植物,常见于沟边潮湿岩石或沙质土壤中。其豆粒饱满,表皮带有淡红色斑点,因富含多种营养元素,被誉为“富硒岩豆”,并且祛风除湿、补益气血和解毒散结的药用价值。浸泡煮熟的岩豆焖煮至半熟,加入爆炒至透明的腊肉丁中。将炒好的岩豆与腊肉铺于浸泡后的米上,加水小火慢焖到熟透。
半个多世纪的岁月流逝,三代人接力书写传奇。从唐老太太蹒跚独行创业,到儿女们的匠心深耕,昔日小饭馆已蜕变为四层楼宇的巴文化地标。从唐老太太灶台传承至今的岩豆焖饭,仍是宾客必点的特色主食。
燕子酒楼的美食,你如果不尝,你永远不会想到它有多鲜美。食材就像一个人的人品,永远是排在第一位的。苏东坡崇尚天人合一,曾写道:“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饷春耕。”
峡谷人的饮食,最大的美德就是食材的鲜,遵循自然原生态取向规律,传承创新烧烤煮炖的烹饪方式,美食滋养了身体,也在不知不觉中造就了他们的性格。
峡谷美食和时间凝结在了一起,既是美好的回忆,又是时尚的品位;既是一种物质存在,又是一种感情寄托;既是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又是峡谷人智慧的结晶。燕子酒店为什么不搬到大都市发展?老板娘一语道破天机:搬出峡谷就没有这方水土赋予的味道了!真正的美食,不但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与民俗风情,而且还承载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有人说:美食不仅与生命有关,它还是一面镜子。你喜欢什么样的美食,你就是什么样的人。美食和旅游仅仅是最美的结合,制作美食的人和旅游才是世间最美的遇见。
作者简介:何武,笔名邻山竹,四川大竹县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传记文学学会会员,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达州市文学艺术院首届特聘作家,大竹县科普作家协会主席,大竹县作家协会顾问。曾获2022年度中国散文年会二等奖,2023年度和2024年度中国散文年会“十佳散文”奖。出版散文集《行吟竹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