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要闻聚焦
  • 品牌快讯
  • 品牌创新
  • 品牌活动
  • 品牌发布
  • 品牌风采
  • 品牌文化
  • 视频专区
  • 专家观点
  • 人物访谈
logo 专家观点
  • 中宏网品牌首页 >
  • 专家观点 >
  • 正文

张家界生态救赎与可持续发展之路

2025-06-09 10:04:32 中宏网
分享到: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当慈利县长潭河的“水华”事件打破了张家界生态净土的幻象,当溶洞深处的污染暗流撕开地质奇观的美丽面纱,当“地下山河”变成“垃圾城堡”,这个以“绿野仙踪”“神仙居所”闻名于世的旅游胜地,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态危机。从地下天坑的隐秘污染到田间地头的塑料泛滥,从规模养殖的“合规”扩张到环保监管的频频失察,张家界的生态治理已迫在眉睫。这场关乎地质遗产存亡、旅游产业声誉、气候康养桂冠的保卫战,不仅是对环境治理能力的考验,更是对发展理念的深刻反思。在张家界核心景区并未污染的前提下,做好全域生态环境管控升维,来得比什么时候都紧迫!

1.png

  许多朋友提醒我为张家界的溶洞污染事件发声,我并非护短的人,而是勇于直面问题的人。所以我写此文,核心观点是:大张家界地区万山万洞,生态脆弱,经不起乱搞!张家界总体生态环境良好,几大景区表现绝对优异!发展旅游产业是最好的生态保护!张家界要转变生产理念,大力发展生态产业;张家界要做全国第一个限塑、禁塑的城市;张家界要逐步退出规模养殖企业,推广九姆山轻度散养模式,在规模猪企未退出之前,环保局局长和企业董事长应定期到猪场排泄口的游泳池打卡作秀。

  一、万山万洞:大张家界的生态窘境与现实纠结

  大张家界地区(张家界市全境、常德山区、湘西州、怀化、邵阳等),万山万洞,地球漏斗,名不虚传。在这样的普遍地质条件下,据说本地一名五岁男孩,不慎跌入被草丛遮蔽的地下天坑,未曾想就在地下天坑生活到18岁,变成了成年野人才爬出天坑。

  本人几年前到石门县南北镇探索过龙门出水溶洞,发现洞口污染严重,洞外水草繁茂,河流并非清溪,原因在于上游地区的湖北农村排放污染物。

  下乡不难发现,田间地头,常有一地的废弃塑料瓶、塑料袋,这些都是装现代科技狠活的容器,而多地农民农户随地扔。

  无论上山捡菌子,还是走野,户外,许多人将空矿泉水瓶扔在野外,个别水瓶尚存一半水量,太阳照射是否产生焦点效应进而引发山林莫名大火?目前尚无证据,但每年无人区山林突然间起火莫非是外星人纵火?

  去户外考察时发现,个别地区山路上全是羊屎牛粪,前几年我登十八山,在36绞处有段羊肠小道全是羊屎,臭气熏天,原来是有人养了一百多只羊。

  正如此次暴露出来的:暴雨过后,湖南慈利县长潭河呈现清流和浊流两道明显的界线,据一些网友说“臭气”弥漫河岸。此前此间一群慈利青年冒险垂降进入杨家坡150米深的溶洞,头灯照亮处:垃圾堆积达七层楼高,洞壁凝结着黑褐色污垢,畜禽粪水与陈年垃圾混杂成的污泥深达数米——一处历经亿万年形成的喀斯特奇观,竟成了藏污纳垢的“天然粪坑”。清理人员在此发现了生产日期为2015年的矿泉水瓶,无声诉说着长达十年乃至更长时间的生态伤痕。

  地表环境同样不容乐观。田间地头散落的农药瓶、化肥袋,山路上堆积的畜禽粪便,景区内随意丢弃的矿泉水瓶,构成了一幅触目惊心的污染画面。现代农业过度依赖农药化肥的生产方式,导致土壤板结、水体富营养化;农村垃圾处理体系的缺失,使得生活垃圾肆意堆积,甚至被倾倒入天坑;规模养殖企业的无序扩张,将大量未经处理的畜禽粪便排放到环境中,加剧了污染程度。这些污染问题,如同一张张细密的网,正逐渐侵蚀着张家界的生态根基。

  “世界自然遗产”“世界地质公园”的光环背后,溶洞沦为垃圾场、泄粪处;“藻类水华”的专家结论被民间调查者用溶洞藏污铁证推翻;大型畜牧公司在中央环保督察后仍被找到持续性排放的证据。虽然张家界的核心景区与此次事件毫无关系,但张家界的绿水青山神话,正遭遇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

  二、追根溯源:生态困境背后的深层病灶

  现代农业发展理念的偏差是造成污染的重要根源。追求高产高效的生产模式,使得农药化肥的使用量不断攀升。据统计,我国每年农药使用量高达180万吨,化肥使用量更是超过5000万吨。过量的农药化肥不仅无法被农作物完全吸收,还会随着雨水径流进入水体,造成污染。这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方式,严重违背了生态规律,导致生态系统失衡。

  农村垃圾处理体系的不完善加剧了环境污染。在张家界的某些农村地区,垃圾桶形同虚设,垃圾清运时有时无,部分村民甚至将垃圾直接倒入天坑。这种“垃圾印度化”的处理方式,是对自然生态最大的毁损。

  同时,规模养殖的无序发展也是污染的重要来源。许多养殖企业忽视环保要求,大量畜禽粪便未经处理直接排放。这些粪便中含有大量的氮、磷等污染物,通过溶洞流入或浸入水体后会引发富营养化,导致藻类大量繁殖,形成“水华”现象。此外,过度放牧和散养行为,也对草地植被造成了破坏,加剧了水土流失。

  环保监管的失职失能更是让污染问题雪上加霜。在张家界的部分地区,尤其是喀斯特地貌地区,环保监察存在空白,对企业排污、垃圾处理等问题监管不力。这种监管缺失,使得污染问题得不到及时遏制,逐渐演变成区域性生态危机。

  三、破局之路:构建生态与发展的共生模式

  革新农业发展理念是解决污染问题的关键。张家界应摒弃传统的高污染、高能耗农业发展模式,转向生态有机农业。通过推广生物防治、有机肥料等绿色生产技术,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量。同时,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优势,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如有机茶、山野菜、植物萃取等。这些产业不仅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还能有效减少农业污染,实现生态与经济的双赢。

  推行“禁塑”行动是减少白色污染的有效举措。大张家界地区应在全国率先倡导“禁塑”行动,即绝对减少,甚至完全禁止使用塑料瓶装水和饮料的行为,禁止使用塑料杯(尤其是一次性塑料杯),倡导人们出门带杯子、带壶、带茶;坚决减少使用塑料袋的总量,大小商场应减少塑料制品的销售,对一次性塑料袋征收高额环境税,转而推广荨麻纤维编织袋、可降解纸袋;包括在大张家界景区及乡村应该设立取水网络,倡导“自带杯壶”的环保文化。当农户山泉成为全国首富,那由此而带来的数十亿矿泉水瓶的去留是否埋下了污染的种子?这个成本谁来摊销?

  转变养殖方式是治理养殖污染的重要途径。张家界应严格控制,甚至逐步退出规模养殖企业,鼓励家庭小规模养殖。推广生态养殖模式,如“九姆山黑猪”山林散养模式,严格遵循50亩林地承载≤300头的生态密度,实现粪污自然消纳;同时,加强畜禽粪便的资源化利用,建设有机肥加工厂,将畜禽粪便转化为有机肥料,实现废弃物的循环利用。对暂未退出的规模养猪企业,建议在养猪场的排出口设置游泳池,让环保局局长、企业董事长定期去那里游泳打卡,以此证明排污的达标程度。

  警醒

  张家界应树立起全人类生态灯塔之使命。当矿泉水瓶在暗洞中等待四百年的降解时限,我们已没有时间踌躇——“绿野仙踪”不应变为生态废墟,“神仙居所”不应沦为水华漩涡,而应成为“东方翠谷”的摇篮,“气候康养”的净土,“大口呼吸”的天堂。联想前些年我们炒作卖“空气罐头”,每呼吸一口张家界空气值5美元,原来这片土地上的每一件糗事都与整体休戚相关。

  当张家界的奇峰异石与溶洞河流因污染蒙上阴影,当“世界自然遗产”“世界地质公园”的金字招牌面临褪色风险,这场生态救赎已刻不容缓。唯有以壮士断腕的决心革新发展理念,以系统科学的思维构建治理体系,以全民参与的热情守护绿水青山,才能让“绿野仙踪”的美誉实至名归。从全国第一个禁塑令、禁大型猪场令推行的城市到有机农业的崛起,从污染治理的攻坚到文旅产业的转型,张家界的每一步探索,都可为中国山区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提供凤凰涅槃式的转型样式。守护这片人间仙境,不仅是天地和良心,更是健康与生命。(作者:唐伟 湖南景云智旅研究院院长)

素材源:董凡
编辑:康书源
审核:张强

  • 巴博会中国区组委会代表团大名县调研纪实——香油文化与现代工艺的美妙交响

关于中宏网 中宏网动态 广告服务 中宏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3030128号-1 举报电话:010-63359623

Copyright © 2016-2025 by www.zhonghongw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运营管理: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