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消费者需求的多样化与快速变迁、市场竞争的白热化,以及技术革新对传统商业模式的颠覆性冲击,品牌唯有依托场景化生存策略,方能构建核心竞争力,实现长期增长。以下为“品牌,场景化生存”文章的第六部分——价值思辨:“下半场智能化”的汽车是真需求?
从“出行载具”到“移动生活舱”的底层重构
传统汽车的核心使命是“移动效率”,但智能汽车正在改写这一底层逻辑:汽车从单纯的“位移工具”演变为工作、娱乐、社交的复合空间。特斯拉的“露营模式”化身移动别墅,理想后排冰箱+娱乐屏构建亲子空间。这些创新绝非偶然——当人们在车内吃着火锅唱着歌时,汽车的移动属性已被彻底颠覆。用户在智能汽车内不仅可以实现高效出行,还可以在车内进行视频会议、观看电影、玩游戏、与朋友进行视频通话等,满足了人们在不同场景下的多样化需个性化的驾驶体验。一旦车辆能感知“用户今天情绪焦虑”并主动调节氛围灯颜色时,机器便有了温度。这种颠覆性体验的背后,是每一辆车超过300个传感器的数据采集与毫秒级决策能力,更依赖于人们的设计理念。车内的传感器能够实时收集诸如车速、驾驶习惯、车内温度、湿度、空气质量,甚至是驾驶者的心率、血压、面部表情等海量数据。这些数据通过复杂而精密的算法进行分析,进而深度解读用户的需求与状态。例如,当传感器检测到驾驶者在工作日早晨固定时段频繁前往同一地点,系统便能推测这可能是用户的工作地点,从而在后续的工作日早晨自动规划前往该地点的最优导航路线,并根据实时路况进行动态调整,免去用户手动设置的麻烦。倘若监测到车内温度超出用户日常习惯范围,空调系统会迅速自动调节温度,营造出舒适的车内环境。在疲劳驾驶监测方面,通过方向盘握力监测以及面部微表情识别等技术,系统能够敏锐察觉驾驶者是否出现疲劳迹象。一旦判定驾驶者处于疲劳状态,便立即通过语音提示、座椅震动等方式提醒驾驶者休息,甚至可以自动播放提神醒脑的音乐,打开车窗通风换气。这种从单纯的数据记录迈向主动的无感关怀的转变,彻底革新了用户与汽车之间的交互模式。在传统汽车时代,用户需手动完成各项操作,汽车仅仅作为一个机械工具存在,与用户之间缺乏情感连接。而如今智能汽车所带来的无感关怀体验,使汽车成为用户贴心的伙伴,极大提升了用户在车内的舒适度与安全感,让驾驶过程变得更加轻松愉悦。
“一人千面”的场景化生存
智能化的终极考验,在于能否从“千人千面”的精准响应到“一人千面”个性化的体验。理想“任务大师”允许用户自定义200+场景组合。这种“一人一车”的个性化正在重塑用户对“专属”的认知:汽车不是工业流水线的标准化产物,而是深度适配个体DNA的数字伙伴。每位用户的生活习惯、兴趣爱好、出行需求都各不相同,智能汽车需要具备高度的灵活性与定制化能力,以满足这些多样化的需求。例如,对于喜欢户外运动的用户,车辆可以根据其运动装备的尺寸,自动调整后备箱空间布局,并在导航中推荐周边适合户外运动的场所,如登山步道、骑行路线、露营地点等。当用户结束运动后,车内还能自动播放舒缓的音乐,调节适宜的温度,帮助用户放松身心。对于有孩子的家庭用户,车辆可以设置儿童专属模式,在该模式下,自动调整座椅位置与角度,使其更适合儿童乘坐,同时开启儿童锁,保障儿童安全。娱乐系统则自动播放孩子们喜爱的动画、儿歌等内容,为孩子营造一个欢乐的乘车环境。此外,用户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定制车辆的外观显示效果,如在不同节日或特殊场合,让车辆外观呈现出相应的主题画面;或者根据心情,改变车内氛围灯的颜色与闪烁模式,打造独一无二的车内氛围。通过这种高度个性化的场景化设置,智能汽车真正实现了与用户的深度融合,成为用户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订阅经济与游戏化体验
游戏化和订阅化,这一数字时代特有的产品逻辑与运营机制,不仅是用户决定的体验形态,更在于给予个体更多的体验方式选择。当特斯拉FSD以1.5万美元获得35%付费率时,小鹏将NGP辅助驾驶拆分为“城市包”“高速包”分级销售,智能汽车正朝着“持续服务”转型。用户不仅是在购买一辆汽车,而是为“更懂自己”的智能体验持续付费,购买的是终身体验进化权。这种“游戏化订阅”模式将车辆转变为数字化体验平台,类似于游戏中的装备升级。在订阅经济模式下,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和使用频率,选择不同的服务套餐。例如,对于经常在城市拥堵路段行驶的用户,可以订阅包含智能辅助驾驶功能(如自动泊车、自适应巡航等)的城市包,这些功能能够有效减轻用户在拥堵路况下的驾驶压力,提高驾驶的便利性与舒适性。而对于经常长途驾驶的用户,则可以选择订阅高速包,其中可能包括更高级的导航服务,如实时路况信息、沿途充电桩位置查询等,以及针对高速行驶场景优化的智能驾驶辅助功能,保障长途驾驶的安全与顺畅。此外,汽车制造商还可以推出各种增值服务订阅,如车内娱乐内容订阅,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订阅音乐、电影、有声读物等不同类型的娱乐资源,让车内娱乐系统始终保持新鲜感。游戏化体验则进一步增强了用户与汽车之间的互动性与趣味性。比如,汽车可以设置驾驶挑战任务,根据用户的驾驶行为,如驾驶平稳度、油耗控制、遵守交通规则等方面进行评分,用户完成挑战任务后可以获得虚拟奖励,这些奖励可以用于兑换车内装饰、特殊功能解锁等。通过这种游戏化的设计,激发用户的参与热情,同时也促使用户养成良好的驾驶习惯。
参与者和共建者
蔚来NIO Day用户顾问团,极氪超级用户主导的新社群,以及五菱的“LING感玩家”与KOC训练营——这些案例揭示了一个真相:新商业下,用户不是终点,而是生态共建的起点。若仅以产品视角,用户也不再是使用者,而是作为参与者和共建者。以“反馈”为底层的产品设计原理,正成为智能化竞争的基本盘,这是“敏捷式开发”的最佳体验。用户在智能汽车的研发、生产、销售以及售后等各个环节都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研发阶段,汽车制造商通过收集用户的需求反馈,了解用户对智能汽车功能、设计、性能等方面的期望,将这些反馈融入产品设计中,使产品更贴合市场需求。例如,蔚来汽车通过用户顾问团,让用户参与到新车的设计讨论中,用户可以提出自己对车辆外观、内饰布局、智能配置等方面的建议,蔚来汽车根据这些建议对产品进行优化。在销售阶段,超级用户和KOC(关键意见消费者)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在社交媒体、线下活动等渠道为品牌进行口碑传播,吸引更多潜在用户。比如五菱的“LING感玩家”通过分享自己改装五菱汽车的经验和成果,展示五菱汽车的个性化魅力,吸引了大量年轻用户的关注。在售后阶段,用户的使用反馈能够帮助汽车制造商及时发现产品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改进优化。同时,用户还可以参与到汽车软件的更新升级过程中,提出自己对新功能的需求和建议,推动汽车智能化水平的不断提升。通过用户的广泛参与和共建,智能汽车生态得以不断完善和发展,实现品牌与用户的共同成长。
真需求永远在“路上”!回看手机智能化历程,iPhone以“艺术与科学”的融合站在了时代巅峰。今天的智能汽车正面临同样的十字路口:当电动化抹平动力差异后,智能化将成为真正的分水岭。这场变革的终点,不是让车变得更“聪明”,而是让它们更“懂人”;不是冰冷的机器,而是有温度的出行伙伴!这,才是智能化浪潮中的真需求!(作者 刘逸春著名商业观察家、中国TOP10杰出经理人、念智品牌创始人/本文内容略有修改)